夜幕愈加深沉,在这个还没有工业污染的辽东,星辰似乎也随之更加璀璨。
天上的星星一眨一眨的,仿佛连它们也在默默注视着这场即将到来的较量。
这支以义兴亲军左卫为主力高丽军并不蠢,因为跟随李成桂长期以来参加了极为丰富的战役,所以他们的战斗素养相当的高。
毕竟,这是整个高丽最精锐的野战部队了。
虽然明军有意昼伏夜出掩盖踪迹,但是还是被高丽军的暗哨最后传出了消息。
当响箭升空以后,哪怕击杀了暗哨,暴露的事实也无法掩盖了。
而消息被快传递回了高丽军中以后,现在摆在将领们面前的,就只有两个选择了。
要么正面迎战,硬碰硬;要么撤回鸭绿江南岸,保存有生力量。
帅帐之内,此时正在进行激烈的讨论。
“李帅,之兰兄的建议虽妙,但明军来势汹汹,五万大军非比寻常,我等兵力有限,正面硬碰硬恐难有胜算。”一位身材魁梧,面容刚毅的将领沉声表达了自己的担忧,他也是李成桂的老部下了,名叫金正宇,这些年一直在北边驻守,曾在多次边境冲突中表现出色,对敌我形势有着深刻的洞察。
他很清楚,明军不是好惹的。
尤其是辽东的明军。
这些明军完整地参加了征讨纳哈出,以及捕鱼儿海之战,在坚韧程度和战斗素质上,都无可挑剔,是明军最精锐的部分之一。
客观上来讲,在二百多万明军里,整体就是北强南弱。
虽然京城有上十二卫作为御林军,但这些部队也很多年没打仗了,南疆的部队倒是打仗,可无论是装备待遇还是大兵团作战经验,哪怕是南疆部队里面战斗力最强的云南兵,也无法和北疆的一线边军相比,毕竟,光是披甲率就落下了一大截南方潮湿的天气和多山地战的情况,是不适合大规模装备铁甲的,正因如此,南疆军队才以皮甲为主,同时一些特殊的土司兵,还会搞一些复古且工艺繁琐的藤甲之类的。
再加上南方缺乏骑兵施展的环境,所以把云南兵和北疆的一线边军拉出来平原对决,肯定是云南兵输。
而北疆最精锐的几部分边军,就是处于一线的那几支部队,分别是部署在西域和甘肃的西北兵,还有宣大一线的晋地和北平的精锐,再就是辽东铁骑。
除此以外,还有两支部队规模跟这些大规模一线兵团比不了,但是精锐程度丝毫不狲色的部队,也就是松潘铁骑和宁夏游骑。
而这次东征高丽,虽然动员的范围不大,但被动员的军队,却几乎是半数北疆最精锐的部队了。
同时,山路行军的度这么慢,也跟这支部队的特性脱不开干系。
——辽东军是高披甲率、高度骡马化的军队。
在这支部队里,轻装行军是不可能的,百分之六十以上的战兵,身上都有铁甲,同时携带了大量的辎重。
这些辎重,有的是由随军的驽马、骡子乃至少量的驴来驮着的,有的则需要战兵和辅兵随身携带。
同时,这支军队里,还有相当数量的重骑兵。
重骑兵,也就是具装甲骑,这玩意不是一个重甲骑兵骑着披挂着马甲的马行军,而是一个具装甲骑,就得三个人加上五匹马骡来伺候。
这里面,有一匹马是冲锋用的主力马,有一匹是备用马,这两匹马在常规状态下,都是由辅兵牵着走的,并且没有任何负重。
而还有一匹马,则是平常用来驮着马甲的马,至于重甲骑兵本身的甲胄和补给就需要驽马和骡子来负担了,至于他们路上所消耗的草料、豆料、鸡蛋以及各种食品药品,则由运输部队统一负责。
再加上相当数量的火炮
说实话,在承受不间断袭扰的情况下,二十四天能走出来,回头想想都是很奇迹的一件事情,如果明军的素质没这么高,根本做不到这一点。
而对于走出长白山区的明军来讲,其实情况反而是相当不错的,在丹东有着长城保护的大片安全区里,既可以选择像是现在这样主动出击寻找歼灭敌军有生力量的机会,也可以待在里面修整、整顿。
但对于高丽军来讲,情况就不那么妙了。
在明军步骑混合的重装部队面前,他们无论是野战,还是坚守,似乎都不是什么好选择。
坚守的话,明军有足够的火炮和攻城器械,而高丽北部的那些“坚城”,似乎也就没那么坚固了
总之,若是不给明军任何压力,让其安然渡过鸭绿江,地利就基本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