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到度过这段艰难时期,才能把爵位交给他的长子徐辉祖。
徐达躬身行礼,这是他的优待。
他声音虽略显苍老,但依旧中气十足:“臣徐达,参见陛下,不知陛下召臣前来,有何要事?”
朱标示意他起身,缓缓言道:“是关于日本南朝之事,南朝使团前来求援,言及室町幕府之威胁,以及他们面临的困境朕意,此事或有可为,亦需谨慎行事,魏国公,你以为如何?”
徐达闻言,沉吟片刻,道:“陛下,日本之事,臣有所耳闻。我大明经过数年展,装备新式火器,战力倍增,确有把握,至于跨海后勤,虽有挑战,但非不可克服。臣担心的是,一旦介入,是否会引起连锁反应,以及南朝是否真的值得我朝如此付出。”
“魏国公所言极是。”
朱标点点头,徐达的顾虑正是他所思考的。
“朕亦在考虑,若出兵相助,我朝需确保后勤补给线稳固,且要估量南朝之真实价值。再者,朕欲先派使者前往,探清虚实,同时亦要让日本南朝明白,援助非无偿,需有回报。魏国公,你认为我朝水师目前状况,能否胜任此等任务?”
徐达眼中闪过一丝自信:“陛下,臣虽年事已高,但对我大明水师之实力颇有信心,装备新式火器后,我军战舰威力倍增,对付日本水师,绰绰有余,只需确保弹药补给无虞,我朝水师定能保障跨海作战之需求。”
“至于济州岛和釜山港的物资存储。”徐达继续道,“近年来,国朝已多次命令加强两地防御,并储备充足物资,以备不时之需,若真决定出兵,这两地可作为前线基地,支撑我军行动。”
朱标听后,心中稍安,徐达的肯定无疑增强了他对跨海作战的信心。
见朱标心里有底,徐达拱手道:“陛下,臣愿领兵出征,若真需一战,臣誓必为大明开疆拓土,不负陛下厚望。”
朱标望着这位叔叔辈的老将,心中很是感动。徐达的身体已不如往昔,但他那份对大明的忠诚,却从未改变。
“魏国公,你的心意朕领了,但此战若起,非你一人之事,需举国之力,中枢也须得你坐镇才是。”朱标温言道,他不愿让这位老将在晚年还要上阵,而且徐达的身体条件能不能经得住跨海的颠簸,也是是个疑问。
徐达领命,心中虽有不甘,但也明白自己年事已高,不宜再亲自披挂上阵。
接着,朱标又问了一个关键问题。
“若是战事打起来,当以谁为帅?”
实际上,有资格担任主帅的,无非就是凉国公蓝玉、曹国公李文忠,还有燕王朱棣。
至于作为开国名将的下一代,比如常茂、徐辉祖、李景隆,这些还是难堪大任。当然,常茂比后面二者在资历等各方面都要好一些,但本质上还是一样的。
而燕王朱棣,虽然这些年屡立战功,表现出了极为惊人的军事天赋,可毕竟是藩王,哪怕是亲兄弟,也是要有所顾忌的。
所以,剩下的就是李文忠和蓝玉。
而考虑到蓝玉被已经调到了西北,李文忠就在东北,最合适的自然就是李文忠了。
现在明军的水师,已经有了足够的能力,把北平、辽东以及山东,整个环渤海湾驻防的精锐明军,通过水路运输,运到济州岛去。
同时,京城以及华东沿海的军队,同样也可以参战。
毕竟从距离上来讲,跟日本的距离是差不多的,甚至华东要更近一些。
而徐达的回答,也并没有出乎朱标的意料。
“曹国公可以为帅。”
朱标点了点头,看向了朱雄英,问道:“英儿此战可有意参加?”
跟之前需要在军中积累资历和威望不同,现在朱雄英已经成为了太子,如果没有大的变动的话,作为储君,他是板上钉钉的下一任皇帝,不需要冒险了。
毕竟,君子不立于危墙之下。
打仗这种事情,谁都说不好会生什么,就算不是战场上的事情,哪怕旅途颠簸水土不服,都是有可能最终一命呜呼的。
但出乎朱标的意料,朱雄英没有犹豫,他点了点头,说道:“父皇,此战若是爆,儿臣愿往。”
朱标没说什么,并没有做出什么许诺。眼下很多事情还不确定,还需要继续了解情况,如果真到了战争爆的时候,到时候再说就是了。
不过,既然事情已经生了,整个大明的中枢,也不可能闲着了。
很快,朝廷就高效运转了起来,礼部派出了使者跟着阿野公为回到吉野,去了解详细情况并谈条件。
然后五军都督府则根据现在的获知的信息以及锦衣卫的情报,来调整之前做的预案。
而有可能参战的明军各部,也都很快接到了命令,开始了战备状态,一旦真的决定开战,那大明必定是全力以赴的,毕竟日本的人口也有上千万,相当于六分之一大明的人口,拥兵数十万,不能轻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