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似是察举制的展,把官员的任命权收归中央,有利于中央集权,打击地方。
但是,中正身份的要求,注定会展成为赢者通吃的格局。
根据选拔的两个硬性要求,家世和行状(品行)去确定一人的品级,最终行状必然名存实亡。
如此不但封死了普通人的向上晋升之路,甚至封死了寒门豪强的向上晋升之路。
从此,当官不再有任何规矩可言。
如果说规矩,那就是投胎。
正所谓,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
偌大的帝国,除了皇亲国戚,其他人必须依附几大世家。
权力的极限自然导致世家大族没有止境的腐朽。
这才是三国之后的晋朝再无英雄气的原因。
(老子生来就牛逼,拼什么拼?
老子怎么拼都上不去,拼什么拼?)
但在东汉年间,寒门还是有很大机会向上的,只要你够拼。
拼什么?
品德。
也就是忠义孝廉。
。。。。。。
桓阶被孙坚举为孝廉,孙坚就是他的举主。
那桓阶必须要对孙坚好,否则就是不义。
但桓阶现在是天子的尚书郎,拿着国家的俸禄,他必须要听天子的,这就叫忠。
不禁自古忠孝难两全,忠义也难两全。
桓阶的回答,是选择了忠。
但又兼顾了义。
因为忠,我会努力的杀死孙坚。
因为义,我会收敛孙坚的尸体,帮他安葬。
这种做法,肯定是上位者不喜欢的,因为义影响了忠。
毕竟,如果一个家伙脑子一热,义过了忠,点算?
因此而产生的巨大损失是不可估量的,历史上的袁绍,就因为臧洪这个义士,而吃了大亏。
换句话说,臧洪不反叛,曹操没有任何机会赢袁绍。
不过呢,刘辩也又不得不赞扬桓阶的这个做法。
属下可以选择做纯粹的忠臣,但上位者不能要求对方做纯粹的忠臣。
否则就。。。。。。
如果桓阶选择纯忠,可以会官运上亨通一些,但名声会差——因为不义。
就看个人如何取舍了。
刘辩脑海中胡思乱想着,自己把自己绕的也有些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