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情小说

言情小说>乾隆时期的清穿文 > 第111頁(第2页)

第111頁(第2页)

五哥真是的,寫信也不知道給他親愛的弟弟寫一份,都八百里加急了多一份信能怎麼樣,還得他特意去扒拉才能見著。

等他以後能全天下亂跑了,他的家書也只寫一封,誰有本事誰先看,沒本事的只能別人看完他再看。

此時,廣州海關衙門,和親王看著他帶來的晉商面對本地商人舌戰群儒,再一次感嘆他們家十六叔的好主意。

讓商人來對付商人,一個字:絕!

第54章

*

廣州十三行並不是十三家,最開始也不叫十三行。

當年康熙爺平定台灣開海禁,下詔設立金絲行和洋貨行兩家貨行,金絲行負責向本地的商販收「赴稅課司納稅」,洋貨行負責向西洋商人收「販來貨物及出海貿易貨物分為行稅」,兩家都不是官府派人負責,但是也算是背靠官府的官商。

那個負責向西洋商人收稅的洋商行就是十三行的雛形,他們最開始由十三家行商承辦,因為效率高辦事兒快,所以民間俗稱十三行。

十三行的行商家數變動不定,少的時候只剩下四家,多的時候有二十多家,他們內部的競爭也很激烈。

畢竟沒人嫌錢多,十三行不僅可以自己派船去海外經商,還有官府撐腰壟斷了洋商來大清的交易,蛋糕就那麼大,分蛋糕的人越多每家分到的就越少。

朝廷開海禁之後相繼組建了粵、閩、浙、江四大海關,但是只有廣東粵海關專設監督,足見朝廷對粵海關的重視。

當然,也有可能是只有粵海關的收入歸內務府,其他三個海關的收入歸戶部,皇帝看重粵海關,上行下效自然對粵海關更為關注。

廣州十三行在康熙年間競爭激烈,如今更是各方商人都眼饞的香餑餑。

洋人購買茶葉、絲綢等各種物件兒都得經過十三行,廣州五十多家繡坊,三千多個繡娘趕工都不夠洋人買的,聽說他們光廣繡披肩一年就能賣十多萬條,可想而知能賺多少錢。

——洋船爭出是官商,十字門開向二洋。五絲八絲廣緞好,銀錢堆滿十三行。

可惜不管外人怎麼眼饞,廣東的商人在這事兒上有先天的優勢,他們眼饞也眼饞不來。

朝廷規定,洋貨行的商人必須是「身家殷實,貲財素裕」,也就是說家底必須豐厚,不然做生意賠了賠不起容易讓朝廷跟著丟人。

如果只是這樣那別人也不是不能插手,廣東商人有錢,其他地方的商人也有錢,海上的生意幾乎穩賺不賠,只要膽子夠大,出還一趟回來就是上百倍的收益,撐死膽大的餓死膽小的,這年頭能掙到家業的膽子都不會笑。

但是吧,人家都叫廣州十三行了,自然是廣州本地商人沾光。

那些人自己內部爭的激烈,一旦有外人想插手就會一致對外,他們排擠外人啊!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