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力多的优势在这个时候就突显出来了。
益州被蜀州、邛州、眉州等州拱卫。
兵力少就只能一个个啃。
但兵力多,就能采取多点锁城战术。
二月二十日开始,达扎路恭再一次采取了分兵策略。
他将攻打邛州的左路军分割成三路。
一路围困邛州,一路进军蜀州,一路挺进益州。
围困邛州的有五千人,围困蜀州的有五千人,挺进益州的有两万五千人。
围困邛州的是战力相对最弱的一支,大部分是南诏人,围困蜀州的是战力中等的那一支,由南诏人和吐蕃人混在一起,这一路的统帅是阁罗凤的弟弟成崇。
挺进益州的几乎是精锐,由达扎路恭亲自带领,有一部分南诏精锐,更多的是吐蕃精锐。
南诏精锐的军备大多数是皮甲,配置有弓和刀,是南诏人中体格最健壮的那一批,还配置了不少云南马。
吐蕃精锐的军备明显更加精良,他们有大量的铁甲,也配置了不少战马。
大唐《通典·吐蕃传》中记载吐蕃甲胄:其制甚精,周体皆遍,唯开两眼,非劲弓利刃所能之伤也。
这是什么概念?
这他妈的就是步人甲的雏形!
也许甲胄的灵活度和精良程度还比不上宋时的步人甲,但在同时代,已经几乎能和明光铠分庭抗礼。
所以吐蕃人能在百余年和大唐五五开,不是单纯地靠勇。
在做兵力配置的同时,达扎路恭还给眉州的阁罗凤下了命令,命他也分兵围之。
二月二十一日,阁罗凤也开始分兵。
阁罗凤分了两支,一支攻打眉州,有五千人,一支配合达扎路恭挺进益州,两万五千人。
挺进益州的这一支是阁罗凤亲自统率,攻打眉州的这一支是他的儿子凤迦异。
如此,五万大军就像一张巨大而锋利的网,向益州扑去。
大战并非一触即,而是已经爆。
这一次南诏和吐蕃联军总兵力在十万,攻入益州以及周围的总兵力有六万五千。
还有三万五千人在黎州一带留守,负责后方。
二月二十二日,达扎路恭的两万五千兵力越过蜀州,正式抵达益州。
也是在这一天,阁罗凤的两万五千兵力也从眉州踏入了益州地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