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情小说

言情小说>回家过年刘洪文 > 第120章 通讯定稿新初下了个早班张胜催款河东出了条人命(第1页)

第120章 通讯定稿新初下了个早班张胜催款河东出了条人命(第1页)

关于标美路建设的采访,并没有花多长时间,新初和交通局办公室的罗主任,基本上都是被堵在路上。还好,每到一地,二人都受到了党政“一把手”的高度重视,施工队伍更是热情搁接待,他们当然想在报上被浓墨重彩地写一笔,实在没什么大书特书的,那就退而求其次,只要找出什么问题就行。

标美路建设是举全县之力的一个重大项目,实行的是“三个一点”的资金筹集办法:上面争取要一点,财政投入补一点,群众集资捐一点。除了向每个农民增收一百块钱的标美路建设集资款,每个公职人员也必须自愿捐资至少一百五十块以上。

公职人员的捐资款相对来说是好收的。每个单位都组织召开了捐资大会,用大红纸糊好的捐款箱摆在主席台,从“一把手”开始,像选举人大代表一样,依次上台捐款。新初看到杜部长把五张百额一百元的纸钞做扇形状撒开,朝着会议室下面驻足凝视了三十秒左右,等报社记者拍下了连续拍了一组镜头后,这才把钱投进了捐款箱。

在钱面前,新初并没有一时冲动,他按最低限额捐了一百五十元整。一方面,他的捐款总额绝不可能过杜部长。另一方面,他也没有足够的实力去过他。往捐款箱投钱的那一刹那,新初想到的不是一百五,而是三百块——小融在学校也不得不自愿地捐上又一个一百五。他还没有算上父亲、母亲,还有幺爸要增缴的三百块提留款呢!

而最不好收的,正是农民这一百块。这一百块,是人均增收一百块,而且不分大小孩。在动员大会上,村干部说得也相当有道理,小娃儿是吃长饭的,迟早都是要长大的。再说,只要是个人,无论大人小孩,男女老少,都要在这路上走,只要在路上走了,就是受益者。“谁受益,谁负责”,只要受益,就该捐款。

道理,大家都懂;收钱,难上加难。毕竟,这人均一百块钱不是个小数,一个家庭,上有父母,下有子女,而且子女基本上都有两个以上。计划生育虽然搞了有些年了,但在宕渠县的农村,不生的少之又少。尤其是第一胎生的是女儿,一定想再生一个儿子;而第一胎生的是儿子的,当然又还想生个女儿。这样一下来,一个农户家里少则五六人,多则七八人以上,家家户户都得缴几大百。

路还没修好,怨声已载道。

区乡干部有时想见记者,有时又怕见记者。想见记者的,渴求记者来了多少整几句,在报上吹一番;怕见记者的,主要怕记者来了群众闹事,把收费“不规范”行为捅了出去,偷鸡不成倒蚀把米,得不偿失。

跑了几个区乡后,在罗主任的统一调度下,采访的地点由施工现场搬到了工程指挥部,后来又调整到了项目所在地的区乡办公室,再后来,直接改在了场镇饭桌上。遇到下雨天,区乡都不用去了,采访地点干脆放在县城里面的茶馆。这样,不仅有利于说成还尽可能地避免了接触到群众,特别是反映问题的群众。

新初也觉得这不失为一种采访报道的好方式,老实说,这种在酒桌茶座上采访的东西,有时比工地现场来得更生动,尤其是三杯酒下肚之后,大家说起这工程建设中的酸甜苦辣,更是眉飞色舞,头头是道。

新初对罗主任还是比较了解的,宕渠县上相关部门的新初报道,也就县交通局的稿子最多,质量也相对较高,采访结束之后,新初说“罗主任,你对事个标美建设情况较熟悉,要不,你来执笔,弄个初稿?”

罗主任笑道“我平时也不过是弄个‘豆腐块’小文章,写这种宏篇巨着,怎么能在你王科长面前班门弄虎?我把相关资料提供给你还是可以的。”

新初从来没有把写新闻报道这类文章看作是一种负担,相反地,他认为这是一种认可,一种机会,甚至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一种权利。他其实也喜欢改写人家的文章,因为那还不如自己写来得快。他之所以要提出让罗主任执笔来写这个初稿,是自己不想跟罗主任抢这个头功,他想把这个表现的机会先给别人。

既然罗主任把话都说到了这个份上,新初也不再勉为其难,他说:“那就麻烦罗主任把标美路建设方面的相关资料帮我收齐了给我!”

“不用再收了,我这里有现成了,复印好了给你送来便是。”

罗主任是个有心之人,对文字材料这一块来说,更是如此,不仅收集齐全,而且保管完好。也就一顿饭的工夫,他就把满满一袋资料给新初送了过来。

报道从一诗开始,这诗不是新初写的,此乃李白的仰天长啸:

蜀道难,难于上青天。

新初却还以一豪迈的歌词收官:

我在巴山之巅,

问蜀道何难?

巴山不语,

扶摇上青天。

天有多高,

地就有多宽。

心有多大,

路就有多远。

。。。。。。

大路朝天,蜀道何难?

新初没有写过歌,但他知道这就是一歌,一百万宕渠儿女谱写的的壮歌!

熬了三个夜,新初终于为这篇上近万字的长篇通讯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王道文科长第一时间读完了这篇稿子,他为百万宕渠儿女战天斗地的筑路精神所感动,也被新初酣畅淋漓的文字所折服。新初最擅长的地方,就是把长篇通讯写得像报告文学,像文学作品。读他的新闻报道,不枯燥、不乏味,相反地,他会让文字变得极具生命力、感染力,让你身处其中,身临其境,感同身受。尽管如此,王道文还是从笔筒里抽出那支还有小半管墨汁的红色圆珠笔,在新初递交给他的所谓初稿上修改了几处,表明他对此次釆访报道的高度重视,也充分表明他曾亲自参与其中。

罗主任没有动笔改一个字。这个王道文一手带出来的弟子,他写文章虽不是一流,但一流的文章还是识别得出来的。

吴畏虽然对新闻稿件没有深入研究,但他也是县委办公室写公文的第一高手,凭着对文字的直觉,他认为材料应该是可以的了,现在,问题的关键是如何在省报的重要版面上出来。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