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情小说

言情小说>我靠编剧发家致富百度 > 第 171 章 番外七(第2页)

第 171 章 番外七(第2页)

常看大江卫视的观众们发现,这部《王朝余晖》让他们打心眼里感到愤怒。

或许是因为这部剧被拍得太过真实——林济所写的剧本不全是史书上的内容,也有他自己的扩写。

譬如,对百姓交粮这一段,史书上只有寥寥几个字,林济却扩写到了某个具体的百姓,写他卖儿鬻女,写他明明劳作一年,到了冬日,家中却无米下锅,没钱整修屋子让子女有处遮风避雨的地方,连给孩子添件衣裳的钱都没有。

可就在距离村庄不远处的县衙里,官员们却吃着满桌丰盛的菜肴,因为日日过着这样的生活,他们甚至觉得厌烦,有时候一桌子菜摆着,他们却不愿意动筷,只喝两口酒便结束了。

百姓们的申诉他们瞧不见,百姓的苦和恨他们瞧不见,在大梁末期,有这样遭遇的百姓不是一户两户,而是千户万户,这样的帝王,这样的王朝,如何能得到拥护?

这些片段写得细,演员的拍摄也很细腻,所以观

众在看剧时,很轻易地便感同身受了。

“啊啊啊啊,我现在就希望大梁赶紧灭亡啊,气死我了,狗皇帝居然还想投降,又让狗皇帝多活了几天。”

“无语了……什么余晖,这种王朝有个毛线的余晖,赶紧死吧。”

“我只能说,小林你很成功,你居然又气到我了啊啊啊啊!”

《王朝余晖》刚播出时,收视率在2。5%——这是大江卫视最近两年的剧集刚播出时的平均收视。

一般情况下,剧集的收视率会逐渐涨到3%,再到3。5%,大结局时收视率到4%——这是在剧集质量不错、同期也没有特别厉害的竞争对手的情况下。

一旦星洲卫视或者青蓝卫视出了爆剧,大江卫视的4%就未必能保证了,星洲卫视和青蓝卫视会分走一大批观众。

《王朝余晖》加了林济的名字,但鉴于最近几年的历史剧成绩一直一般,在章力纯的预期中,《王朝余晖》收视率应该能够超越4%,却未必能够超越5%。

可却没想。《王朝余晖》播出了不过三分之一,收视率已经超过了4%。

“这就是小林的恐怖之处吗?”

“不管怎么说,大江卫视和小林的这次合作已经成功了,最近几年,历史剧这个题材上,没有哪部剧的走势好过《王朝余晖》吧?”

“不瞒大家说,我看这部剧等的就是结局,我要梁帝死。”

“+1,他不死我难解心头之恨。”

“现在想想,我幸亏没生活在他那个年代,如果遇上这种皇帝,谁想过好日子都过不了吧?”

“只能说大梁朝气数已尽,不然那么多孩子呢,怎么就偏偏选了这个玩意当皇帝?”

“+1,一切偶然都有其必然。”

“有些剧情我都不敢看,太惨了,虽然那是很久之前的故事,在历史书上,普通百姓的遭遇只有寥寥几笔,因为没有人给他们写起居注,没有人给他们写传记,他们的哭喊,他们的苦痛,根本没有人会在意。”

“+1,不管是史书还是这些讲历史的剧集,最爱强调的都是帝王的昏聩,强调贤明臣子因此为奸人所害,可这些贤臣被害死被弹劾,有同僚为他们申冤,有史书为他们正名,百姓不过是其中一粒微小的尘埃罢了,不然怎么说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呢。”

“这也是《王朝余晖》吸引我的点,视角不止集中于高高在上的朝堂,也集中在百姓身上,但——千言万语化作一句话,梁帝什么时候死?”

“+1,贤臣被奸臣所害的时候我很共情,但是看着剧里老百姓的遭遇,我心里更难受。”

《王朝余晖》播出期间,作为一部历史正剧,它的讨论度却遥遥领先。

不管是林济将史书上的故事以剧本的形式展现出来,还是梁朝末期的君臣百态,都是观众们讨论的热点。

大江卫视之前播出的历史剧,虽然尊重史实,可细节的描摹不够,给观众一种端着的感觉,而《王朝余晖》则将帝王、奸臣所作之恶具象化了,这些人有多坏,在朝堂可以看见,在民间也可以看见,观众们的感触便更直接。

华泰和楚天舟都给林济发信息,主要表达他们虽然是青蓝卫视和星洲卫视的总监,却还是不自觉间被《王朝余晖》吸引住了。

毕竟华泰和楚天舟年纪都不小了,青蓝卫视主推的偶像剧和狗血剧虽然利润颇丰,华泰平时也会看,可他个人其实更偏爱有深度一点的剧集。

毕竟他早就过了看谈情说爱的年纪。

《王朝余晖》虽然是正剧,却并不沉闷,相反,剧里的一些描写很容易让人共情,不管是对帝王的愤恨,还是对百姓的同情。

对于一部剧集而言,让观众共情无疑是最重要的——观众无法感受一部剧表达的情感,又如何被剧集的内容所吸引呢?

有些剧之所以让观众觉得平淡,是因为它们确实无法勾起观众的情绪。

《淬火》和《好日子》包含的是创业的热情和奋斗的力量,是拼搏,《代号11》则让观众看到了那些不为人知的牺牲,而这部《王朝余晖》,则是帝王统治下被剥夺一切的百姓。

在《后宫》里,女人被深宫吞噬,失去了纯真与自我,而《王朝余晖》里,帝王的一举一动,可以轻易剥夺一群人的生命。!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