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全神贯注,书写的度甚至能跟上朱高煦讲课的度。
为了不耽误时间,他们在朱高煦讲完并书写记录后才开始提问,并根据朱高煦的解答,在笔记问题的旁边注释。
他们从未想过有一天会得到曾经渤海殿下,如今太子的亲手教学。
毕竟是从两万余人之中杀出的四十七人,怀着对朱高煦的尊敬,以及对新知识的渴望,这一日的课程进度达到了朱高煦都没能想到的进度。
从一开始的《什么是物理学》,再到《物理学与科学展和技术进步的关系》,两个篇章十页的内容被朱高煦讲解过半。
物理学的出现,给他们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
在今日之前,如果旁人问他们什么是物理,那他们只能面面相觑,回答不出什么东西。
可今日之后,旁人再询问他们什么是物理学,那他们将物理是什么大致说个清楚,甚至能从物理学说到科学、说到华夏四千多年以来的科学展,以及各种技术进步。
当然,他们还没有学完第二篇章的所有技术进步内容,但书本在他们手中,他们已经能根据从课堂学到的东西,自己往后翻阅看出大概。
朱高煦所置办的官学、太学教材都是以文字配合插画而刊印的教材。
这种教材学习起来十分方便,并且白话的内容也方便学子自学。
当一天的课程结束,朱高煦看着那群没有离开教室,而是自己翻着书自习的学子们,他不由咋舌:“果然学霸就是学霸,哪怕是古代学霸也比我这种学普要强得多。”
“中学三年的教材,恐怕不到一年就能被他们吃透了。”
“不过这样也好,省了我不少时间和精力,就是总感觉有种挫败感……”
摸着光溜溜的下巴,朱高煦拿着教材就走出了教学楼。
许多乙等成绩毕业的学子早早在外等候,他们的开学时间比甲等学子要晚,甲等学子除了正月和二月外,几乎全年无休。
乙等学子不同,他们开学时间比甲等学子晚三个月,直到八月中旬才会开学。
他们不敢打扰朱高煦,只是隔着远远地仰望他,直到朱高煦坐上马车离开,他们才会叽叽喳喳的讨论起来。
时间很快过去,翌日朱高煦继续教学,不过这次他要教的不是昨日的物理,而是《地理与生物》。
朱高煦所掌握的地理知识足够撑起一本教材,但他所掌握的生物知识不足够,因此他将两门学科放到了一起。
相较于物理,《地理与生物》的内容如故事书一般。
从《地球是如何形成的》,再到《地球如何诞生生命》,这一天的内容对于学子们来说,冲击力比物理更直观。
古人很早就在《浑天仪图注》中写道“浑天如鸡子。天体圆如弹丸,地如鸡中黄,孤居于内,天大而地小。”,但当朱高煦将宇宙、银河系、太阳系、地球与太阳、月亮的关系相继说出后,学子们的世界观还是受到了冲击。
尤其是当朱高煦说出人是从单细胞逐渐演变而来时,这更是让认为女娲造人的学子们感受到了世界观的崩塌。
好在他们对朱高煦无条件的信任,对于他所讲述的知识也会在记载过后提问。
这些问题,朱高煦都会很好的解答,而且比起那些传说,这些解答无疑更具代表性。
为了让学子们相信,朱高煦甚至拿出了他命人制作的简易显微镜。
尽管达不到近代与后世那种百万分之一毫米的观察,但粗制的简易显微镜还是让学子们看到了肉眼所看不到的事物。
朱高煦不清楚这台显微镜能观测到的事物大小有多少倍,但想来应该不低于明末清初列文虎克的那台简易显微镜。
不得不说,显微镜的出现将一个全新的世界展现在了学子们的视野中,他们第一次直观看到了微小动物和植物,以及从人体到植物纤维等各种东西的内部构造。
趁着这个时机,朱高煦也对他们讲解了“微生物”与“医学”的关系,不过在学子询问日后是否会学到微生物的时候,朱高煦只能哑然一笑:
“会学到,但篇章不会很多,因为关于这方面的知识太少了,我也没有时间去研究,因此只有靠你们毕业之后的观察与记录了。”
“只要善于观察,善于记录,那这些知识将会一代代传承下去,终有一天我们的子孙会比我们掌握关于微生物的更多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