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話間,管家來報,飯食湯沐都已經準備好了。
文玉龍便不再多言,連忙起身邀請陳雲州二人去用膳。
吃過飯,陳雲州和陶建華洗漱後好好地睡了一覺,次日精神奕奕地跟著文玉龍出了城,前去洪河。
洪河在河水縣以東,距離縣城有些遠,用了大半天的功夫,他們方才趕到洪河。
這時候的洪河邊非常熱鬧,有小孩子在河邊挖野菜,捉魚,還有許多百姓在挖地除草,為春耕做準備。
他們的土地距河邊非常近,就幾丈遠,只要河水一泛濫,他們這田十有八九都會淹沒。
可明知如此還是會有很多百姓在河邊種地,原因無他,實在是古代的水利工程太落後了,道路又不平,沒有機械電力,澆水只能靠肩挑,距離水源太遠的話,灌溉就成了個大問題。
所以很多時候農民都只能靠天吃飯。
夏日若是遇到乾旱,十天半月不下雨就會影響農作物,尤其是對水分需求比較大的水稻的生長,再不下雨,又不能引水灌溉的話,水稻就很可能減產。
百姓們在河邊種田,也是一種不得已。
陳雲州想起上輩子他扶貧的那個縣。雖然是貧困縣,但基礎建設比河水縣好了不知道多少倍。建國後,縣城就修建了好幾個大型水庫,然後從長江引水入庫,再從水庫放水到各個村鎮。
每個村鎮都建了縱橫交錯溝渠,平時看起來是普通的山溝溝,不起眼,沒什麼用,但等到春耕時就會有源源不斷地水從溝渠中通往每一塊田地,由此構建了一個非常完整的引水灌溉系統。
除此之外,不少百姓自發在田地之中挖坑,再抹上一層水泥,防止水滲透出去,進而蓄水,以做灌溉之用。後來,他們扶貧的時候也在比較乾旱的地方建了幾個規模比較大的蓄水池。
官方建造為主體,民間自己建蓄水池為補充,從而有效地減少了天災對農業的影響。
天災這種事,並不是只有古代才有,現代也一樣,其實幾乎年年都有洪澇乾旱等災害,可現代卻不會餓死人,也不會造成大面積的疫病和災難。
這都得歸根於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削減了自然氣候對農業的影響。
如今廬陽縣也已經製造出了水泥,完全可以將陳雲州上輩子看到的經驗套用過來。
陳雲州踩在洪河的堤壩上,邊觀察邊思考對策。
洪河很長,單是在河水縣境內的就足有一百多里,一天是逛不完的,當天晚上,他們歇在了一個富戶家中,第二日繼續沿著河邊往上遊走。
直到第二日,他們方走到了洪河中上游,再過去便是橋州了。
陳雲州停下了腳步,站在河邊,看著平靜的河面和兩岸盛開的野花,叫來文玉龍說:「你們這堤壩已建了一丈高,再繼續加固,恐怕也是收效甚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