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情小说

言情小说>状元郎的小夫郎 > 画画(第2页)

画画(第2页)

“最简单的就是等云瑟回来,你们带上我的信,去县里公衙补一份婚书,正儿八经让别人挑不出毛病来。”

“这几天以防万一,你去镇上搭着骡车,让宝仁送你。”

杜宝仁是族长的长子,孟福月的丈夫。

秋华年没想到这一趟还有意外收获,得到了几天免费骡车体验券。

孟福月在旁边跟着说,“华哥儿别不好意思,同村同族,互相帮衬是应该的,谁没个有急难的时候,现在还没到春耕,宝仁闲在家里也没事干。”

秋华年更深刻地认识了古代农村社会宗族的力量,它像一张巨网束缚着网里的人,也承托着网里的人。

道谢后走出正房,秋华年对孟福月说自己想多磨些粮食,问她能不能借骡车去拉一趟。

孟福月答应了,这次秋华年把家里的玉米和泡好脱皮的高粱全磨成了粉,向孟福月、胡秋燕和邻居家借了七八个大盆和木桶,将高粱制成淀粉,玉米面放回缸里留着吃。

坐骡车大幅度缩减了用在路上的时间,让秋华年在三天内搞定了所有活,家里所有高粱制成的淀粉晒干后共120斤,够用很久很久了。

副产品面筋太多吃不完,秋华年把它们切成薄片,在太阳下晒干收起来,吃的时候拿水泡软就行了。

就这样早上做糖、研究木工,下午坐骡车去镇上卖糖,又过了五六天,秋华年数了数钱匣子里的铜板,确认自己正式赚到了在这个世界的第一两银子。

一千枚铜板用细草绳从中间串起来,两边打结,沉甸甸一大串,秋华年将它们收好,等日后有机会去县城时换成银子。

今天他要早上就去镇上,给纸笔铺子的老板画画,背着背篓出门到村口,宝仁夫妻已经在骡车上等着了。

孟家就在清福镇,这几天宝仁天天送秋华年去镇上,孟福月时不时跟着回娘家串门。

秋华年坐上车后,宝仁一扬鞭子,骡子小跑起来。

骡子后面拉的板车没有车厢,只有一个底和两侧的扶手,下面垫着稻草,初坐时还感到新奇,坐久了就会觉得颠人。

但无论如何,都比步行强上十倍。

孟福月和秋华年的关系越来越好,一点都不觉得送秋华年麻烦。

毕竟华哥儿实在是太会做人了,只要搭车一定顺带塞点小东西,这几天家里小孩嘴里糖就没断过。

虽然送人是族长亲口答应的,他们也愿意送,但一段关系有来有往才让人觉得舒心不是?

秋华年到镇上的纸笔铺子,把背篓放下,店主王诚已经准备好了纸笔和几色颜料。

“每年清明前后,都是祭纸卖得最好的时候,哪怕再困难的人家,也愿意买点好东西,求祖先保佑。”王诚给秋华年说,“在县城里,讲究的人家看不上香火铺子批量印的祭纸,便会专门请人画。”

“但县里请人画画价格太高,少说也得五十文,很多人有心无力,这就是其中的商机了。”

“我不求你画的多好,只要比印出来的清楚就行,一张画给你八文,别嫌少,不是我自夸,这门生意得有门路才能在县城卖得出去。”

秋华年点头,打量已经裁好的一厚叠纸,纸张用的是较为便宜的夹连纸,裁成和现代A4纸差不多大小长方形,画只需占三分之一的地方,余下留着让顾客自己写祭词和吉祥话。

“东家需要多少这样的祭纸?”秋华年问他。

王诚不明所以,“自然是越多越好。”

他知道画画是慢功夫,所以只希望秋华年尽量多画一些。

秋华年换了个问法,“今年清明你估计最多能卖出去多少张这样手画的祭纸?”

王诚能想出这个主意,自然做过调查,“我打算卖十五文一张,估摸着最多能卖出去二三百张,但哪有这么多画给我卖。”

秋华年笑了笑,“那就画三百张吧。”

王诚怀疑秋华年是没听懂自己的话,还有三天就是清明了,三百张?来得及?!

“我先画几张,东家看看行不行。”

秋华年说完就拾笔开画,梅兰竹菊、锦鲤仙鹤迅速在不同的纸上成型,王诚只准备了墨色、朱红和靛青三种颜色,秋华年将它们巧妙搭配,有浓有淡。

一刻钟后,八张纸全部画完了。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