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喏!”
赵秋白大声应了一声,领着贾环下去了。
等到赵秋白下去后,贾瑜又对身边的传令兵道:“传我将领,全军擂鼓前进!”
“明白,擂鼓前进!”
“咚……咚咚……”
随着贾瑜的命令传达下去,一阵阵雄浑的鼓声开始响起。
俗话说,人一过万,无边无际。
这个年代的战场可没有近现代的通信仪器、电话、无线电等技术,指挥大兵团是比较困难的一件事情。
虽然贾瑜从随身的世博会馆里弄到了一些步话机,但由于数量有限,不可能所有军官人手一支。
而且步话机也不是万能的,战场上干扰的声音实在太多,会经常出现听不到或是漏听的情况出现。
毕竟,成千上万人排成一个个密集的方阵,这就会导致战场上人声马吠,干扰因素太多。
而且古代步兵方阵又宽又厚,如果只靠基层军官喊叫来布作战指令,除了前面小部分人,大部分士兵是听不到的,这种情况下指挥作战相当于妄谈。
所以一种能让所有士兵都看到或听到的东西便成了一种必要。
幸运的是,虽然士兵听人声受到很多干扰,但眼睛看得见,而且还有比人声音量更大的乐器。于是,华夏古代慢慢展出了以旗帜、乐器和塘骑为主要手段的指挥体系。
最常见的就是人们常说的擂鼓进军、鸣金收兵
还有诸如旗帜也是如此,比如旗帜向前点头,就是前进;向左点头,就是左转;向右点头,便是右转;转一圈而向后点头,就是要士兵们后退。
当然了,看旗帜和听擂鼓、鸣金都是最简单最基础的指令,古代军队不可能只靠这三样来指挥,还需要其他乐器来细化更多指令,诸如天鹅哨等等,这里就不细说了。
就拿大夏军队来说,军队中分两种鼓,一种是擂鼓,一种是步鼓。
步鼓在现代人印象里的存在感不高,然而它却是指挥步兵冲击敌军最重要的鼓,因为它控制了士兵们接敌的度,比如敲一点步鼓,步兵就前进十步,绝不能少走一步或者多走一步。
绝不会像电影里的那样,大鼓一阵乱敲,随后步兵乱哄哄的冲上来跟古惑仔一样拿着砍刀见人就砍,那不是军队,而是乌合之众。
一望无垠的草原延伸至天际,波涛般的绿色浪潮在微风中起伏,仿佛是大地的呼吸。
在这片广袤的原野上,一万多名穿着红白相间军服的火枪兵组成了一个个方阵,列队整齐,活枪上肩。
他们在鼓点的指挥下,组成一个个方阵朝着会场缓慢前进。
压迫而有力的鼓声随风传来,在草原上回荡。
火枪兵们步伐均匀,犹如一座大山缓缓压迫而来,肩膀上的刺刀在阳光下闪耀着寒光。
而与此同时,蒙古人正慌乱的集结军队,匆匆上马的年轻牧民和正在集结的军队望着迈着缓慢而坚定步伐逼近的大夏军队,所有人的心里都在打鼓。
所有人都想不通一件事,这支大夏军队是怎么深入腹地直扑乌兰巴托的,为什么沿途居然没有一个部落向他们出警报。
更是有不少去年参加过潼关之战的老兵,望着那支身穿红白相间军服,肩上扛着火枪的大军,原本已经被深埋在心底的恐惧又迸出来。
瞬间就有人出了悲愤的吼声:“该死的,那支魔鬼般的军队他们来了,他们杀过来了!”
随着虎贲营的逼近,高台上的人也已经能清楚的看清了他们的身影。
不少去年曾经跟随脱脱不花南侵的小部落的领们也开始慌了神。
没法子,这支军队给他们的印象实在太深了,甚至成了不少挥之不去的噩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