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湘军到四川作战,来四川帮你,你不但不感谢,还敢断我的补给,就算告到朝廷那里去,也自有曾国藩大人为我湘军做主。
楚系,淮系虽然与湘系不和,但是楚系淮系,好歹也是湘系出身,天大的矛盾,也轮不到你川系来挑拨,更轮不到八旗来处理。
你若不信,可以让朝廷派个钦差大臣下来看看,是我鲍先死,还是钦差先死。
实话告诉你,我不担心你挑拨湘军与朝廷的关系,我就担心你不挑拨,我倒要看看,是湘军怕朝廷,还是朝廷怕湘军。
如果朝廷敢说我造反,那我就真敢造反,朝廷想逼反湘军,我求之不得。”
鲍与曾国荃,已经多次劝进曾国藩了,曾国藩如果能反,曾国荃与鲍日后必定位极人臣,连李秀成都看得出来,曾国藩在反与不反之间犹豫不决。
曾国藩之所以犹豫,不外乎曾国藩已经是东南半壁江山事实上的皇帝了,朝廷的手根本就插不进湘军内部。
另外左宗棠的楚军,李鸿章的淮军的崛起,给湘军造反,增加了难度,如果曾国藩造反失败,曾国藩就会失去一切,所以曾国藩面对这场豪赌,始终难以下定决心。
这个时候,如果朝廷敢对湘军动手,那就是给了曾国藩必反的理由,湘军马上就能与太平天国罢手言和,先要攻占的地方,就是湖南。
朝廷绝不可能在洪秀全,李秀成活着的时候,说湘军一句不是,即便是太平天国灭亡了,东南半壁江山,也不会再属于朝廷。
太平天国灭亡后,湘军独吞天京所有钱粮,光是白银就有一千四百万两,湘军上报朝廷,天京城内,一两银子都没有,朝廷自然是不信的,但却不敢拿湘军怎么样,只能吃了这个哑巴亏。
很多年后的八国联军战争,东南互保协议也很清楚的表明了,东南半壁江山,不会帮慈禧打仗,慈禧死活与他们无关。
慈禧也曾想拿回东南半壁江山的控制权,不过刺马案一事,朝廷钦点的两江总督在大庭广众之下被霄小刺杀,全国官吏一致认为是意外,无一人敢说是湘军的谋划,最后不了了之。
这让慈禧看出来了,如果朝廷硬要拿回东南半壁江山,只会逼反地方势力,让已经裁撤的湘军重新聚集起来。
从那之后,两江总督的位置,一直都是曾国藩的学生轮流坐,从来没有给过外人,东南半壁江山的事,朝廷说了不算,必须由曾国藩的派系做主,而如今的两江总督,正是曾国藩。
言归正传,鲍与曾国荃之所以逢人便说湘军不怕朝廷,激化湘军与朝廷的矛盾,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希望能以此,逼曾国藩造反。
希望曾国藩造反的人除了鲍与曾国荃之外,还有两个人,一个是洪秀全,另外一个就是李秀成,洪秀全与李秀成都曾给曾国藩写过信,表明过,只要曾国藩愿意造反,太平军愿意与湘军共同抗清。
如今朝廷局势危难,曾国藩左右摇摆,在反与不反之间举棋不定,湘军是曾国藩的私人军队,可不是什么朝廷的军队,湘军内部拥护曾国藩称帝之人众多,骆秉章作为封疆大吏,自然也是能看得明白的。
骆秉章注视着鲍,开口道:
“鲍大人,你别生气,我明白你的意思了,刚刚只是我随口一说,你也就随耳一听,别当真。
说回正事,若是我调刘岳昭与你配合,去解决石定清,你能否同意南下。”
鲍看着骆秉章的眼神,摇头道:
“总督大人,刘岳昭是肯定打不过石定清的,如果刘岳昭陷入困局,我是不会拿霆军去救他的。
如今湘军老本就这十几万人,朝廷已经不给湘军资源了,湘军后续很难补充部队了,湘军的部队,是打光一支就少一支。
你让刘岳昭去打石定清,是削弱了湘军的实力,我告诉你,你这样的做法,我第一个不同意。
你最好调一些楚军和淮军过来,他们楚军和淮军这一年来,得到了朝廷最多的补给,这样的硬仗,恶仗,就应该交给他们打。
总督大人,你既然明白湘,楚,淮之间的派系斗争,那么你也应该明白我的意思。
你要是做出了削弱我湘军实力的事情,我不管你是不是为了大局考虑,我都会上报曾国藩大人,请求离开四川,到时候你别怪我不管四川的死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