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名单
陈夕像块蓄电池,周末休息充满电,周一到周五连续耗电工作。今天是周五,即将没电的电池异常疲惫,凭借意念咬牙硬挺。
早八社畜做完操去培训,陈夕听得犯困,但是旁边的张元吉却是听得津津有味,不时会将培训重点认真拍照。陈夕想不通人脉关系户为何要乐忠于产品培训,难道张元吉要亲自谈单么?
再看后座儿的李华、刘雪莹也是在认真听培训。ka签单拼的不是人脉么?就像林奕然每天都组局,给人喝迷糊单就签了。ka与客户谈单通常会弱化产品部分,陈夕搞不懂ka是搭错了哪根筋,这么认真地学产品知识做什么?
海里的鱼本就不多,开航母的也要下海捞鱼,这让渔民可怎么活?
培训结束后,李华问陈夕:“王总培训的课件你有么?”
产品知识培训课件澜海入职就会,商务人手一份。
“李哥,你入职ka的时候没课件么?”这才两周时间,就改口叫“王总”不叫“王爽”了,看来她没少洗脑啊。
“,但那时也没人讲,就懒得看。”李华说,“之前没想过产品知识这么有用,多亏这几天来培训了。”
李华对谈客户、把控客户是强项,专业度确实有欠缺,但提案时遇到客户可以带着策划一起去。李华都快4o岁了,学习能力不如刚毕业的大学生,对产品知识接受的慢。陈夕觉着,李华真的没有必要浪费时间学产品。
“李哥,我有培训课件,一会儿转你一份。但是你培训完了能记住么?”课件我只在入职考试时看过,要不是王爽培训,产品知识都快忘光了。
“记不住就多看几遍呗。”李华坦然,“我来澜海之前是做传统媒体的,1o年前与客户谈单确实只靠‘喝’。但现在时代变了,甲方的选择渠道有很多,媒介平台也有很多,我只靠维护客情签单,确实不够。”
“上个月我以行业专家的身份为甲方提供营销策划,对方操盘手问我‘cpa多少、线本多少、客资成本多少、有效转化多少?’直接给我问懵了。”李华之前卖的都是电台、报纸等展示类广告。他的客户属性与陈夕完全相反,大多是以曝光品牌s1ogan,维持品牌形象为需求,却没想到这类客户现在要求效果转化。
陈夕难以置信道:“现在品牌户都这么卷了么?他们还能挨个人问‘你是通过什么渠道知道我们品牌的?’并且消费者看到广告当时不一定购买,可能很长时间才下单,甲方要效果也没有意义啊。”
“是啊,我跟甲方聊品牌,他们跟我聊效果,完全不同频。”李华叹了口气,“我是以广告策略角度来与客户沟通,但甲方只在意结果。最后我说服不了他接受我的创意,他的操盘手不同意投放没有精准数据的广告,直接谈崩。”
要做实“行业专家”的身份,就要了解所有投放媒介。
所以李华学习产品知识是要能与甲方不同层面的人接轨,保持有效沟通。
“有时候挺羡慕你和马哥的,你们从商务过来对产品知识熟悉,不像我‘半路出家’,传统媒体的谈单固有思维已经形成,很难改了。”
陈夕心想:李华与林奕然同岁,都是88年的,他们都是比自己大1o岁的老男人。快4o的人,都那么有干劲儿,我这2o多岁的小年轻,怎么能输呢。
小年轻回到工位,扯了张便签,写上:“努力工作,好好赚钱”,贴到办工桌正对着自己最醒目的位置,给自己打鸡血。
“最后一天了,加油!”陈夕小声对自己说。
“咋的了你。”张元吉在对面剔牙。他的面条吃光了,陈夕还剩大半碗。虽然平日陈夕食量也不大,但今天格外寡郁,满脸写着“丧”。
明明早上还给自己加油打气的奋进少年,在历经一上午约访客户接连失败后,中午情绪一落千丈,客户能牵动陈夕的所有情绪。
“张哥我真羡慕你,关系硬,能摇人。我这打电话不提人,客户都不跟我聊啊,签单也太难了。”李华羡慕陈夕精通产品知识,陈夕羡慕张元吉人脉广,张元吉羡慕李华是行业专家,一个羡慕一个。
“哈哈,我都不知道哪些公司有预算,嘴还笨,没你们带我根本签不了单。”张元吉说,“姓王的是产品知识专业,马哥是方案策划牛逼,我就认识几个人,咱们ka各有所长、互利互惠。”
“可你们都有专长,我什么都不行事儿,没有项能拿出手的。”
都怪林奕然拉我上贼船,我就Tm不该来ka!
“啧啧,你看你这说的是什么话。”张元吉说,“我们是各有所长,你是融会贯通,只不过贯通的不够彻底。”
陈夕耷拉着头:“就是说我什么都会,但又什么都不行呗。”
“呃……”话虽如此但不能说这么明显,张元吉委婉地换了个表达方式,“你要是什么都行,不就成林哥了么。澜海这2o年也就出1个林哥,只可仰望不可逾越,你放平心态,比不过正常。”
ka对综合素质有极高的要求,不会审时度势的、不带脑子的、吃不了苦的都做不了ka,满足如上条件的销售已是浪里淘沙,能站在ka顶端的可谓凤毛麟角,林奕然就是这凤毛麟角。
林奕然产品知识专业,方案策划牛逼,人脉又广,一个人顶王爽、马龙飞、张元吉三个人。最重要的是,他长了张谈判专用的嘴,面访谈判林奕然若是澜海第二,没人敢称第一。
销售的至高点是ka,ka至高点是林奕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