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情小说

言情小说>战争的演变游戏 > 第二百一十四章 冲击(第2页)

第二百一十四章 冲击(第2页)

然后被劈断兵刃,火花四溅,整个左肩到胸膛劈开创口,剩下的冲击力顺着大古发力的方向把他压倒,摔向营帐,胸腔里脏器、血液流了一地。

同一时间,陆大古身边的黑军战士们都拔出马刀,把刀刃放在身侧,让惯性带着它们自然而然地“经过”残余敌人的要害部位。

“嗤!”

血珠滚落,裹上灰土,染黄染黑。

“驾!”

青年驱使坐骑,漆黑的眼眸瞥了眼百米外的城墙。

他现在所做的,正是闪击邹城城外敌军,搅乱可能的抗击阵势,顺便观察目标,而先前选出的先登锐士们,早已跟着攻城主力完成调整,随时可以上阵冲城,只待黑军架好投石机,整场战斗就进入倒计时。

等他完成闪击,邹城区域敌人的棺材板也差不多钉死了。

因为阵势既乱,以金国地方部队锈烂的军纪,再想恢复几乎不可能。

凭零散的敌人,哪怕个体武力再强悍,有类项羽,在黑军面前也不过多几滩烂肉罢了———这可不再是春秋战国时期,会通过仪式性质地在两军对垒的时候搞武将单挑决定战争走向:

在炎华先秦时代,武将单挑被称作“致师”,而有记载的最早的“致师”发生于牧野之战,按照古书《逸周书。克殷》的记载,当时周武王集结了350辆战车,与殷商军队在牧野对战,周武王让姜太公和“伯夫”一起去纣王阵前“致师”,这里的“伯”通“百”,是百夫长的意思,所以严格来说,这不是单挑,而是小组和小组之间的作战,当时的“致师”,其实是驾车到敌人阵前挑战。

对当时的情形,《诗经。大雅。大明》还用非常优美的诗句记录道:

“殷商之旅,其会如林。矢于牧野,维予侯兴。上帝临女,无贰尔心。牧野洋洋,檀车煌煌,驷騵彭彭。维师尚父,时维鹰扬。凉彼武王,肆伐大商,会朝清明。”

();()  至于往后到底还有没有武将单挑?

有,而且挺广泛,如,据后晋《旧唐书》记载,“叔宝每从太宗征伐,敌中有骁将锐卒,炫耀人马,出入来去者,太宗颇怒之,辄命叔宝往取。”

北宋《旧五代史-夏鲁奇传》也记载道,“夏鲁奇,字邦杰,青州人也。初事宣或军,为军校,与主将不协,递归于庄宗,以为护卫指挥使。从周德威攻幽州,燕将有单廷珪、元行钦,时称骁勇,鲁奇每与之斗,两不能解,将士皆释兵纵观。”

表明曾经出现过武将单挑,士卒们看得兴奋了,放下兵器去当嗜血观众的情形。

宋代著名将领岳飞也有堪称显赫的单挑战绩,有记载其曾经“独驰迎敌,有枭将舞刀于而前,飞斩之,敌大败。”

只不过这种单挑没办法再决定两个阵营对抗的大势。

这种习惯,只是因为战争中,士气是非常重要的一环,一方的军官上前挑战,如果对方输了或者不应战,势必影响对方士气,而作为被挑战的一方,如果应战且获胜,则会增强士气,才得以长期留存。

一个将军,如果只能够单挑,不懂得指挥军队,那不过“匹夫之勇”。

真正的两个势力决胜负,依然得拉开阵势,哪方阵型散掉,无法重新组织,就沦为失败者:

真实战场上,要想指挥得动大军,就必须让士兵列阵,这一方面可以让士兵有序地与敌人厮杀,最大程度地发挥杀伤效率,另一方面,也可以保证战斗意志。

如前所述,古代军队组织性、纪律性绝大部分远不如后世,甚至存在大量抓壮丁的现象,只有前后左右都是自己人才能让他们有安全感,肯听话,当侧翼后方都出现敌人,或者阵型混乱,那么通常,一支军队也离溃散不远了。

这就是为什么在战术上,迂回包抄成功率极高。

也是为什么先军冲开敌人阵型,可以算作大功一件。

孙子兵法讲,【凡治众如治寡,分数是也;斗众如斗寡,形名是也;三军之众,可使必受敌而无败者,奇正是也;兵之所加,如以碫投卵者,虚实是也。】

【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

就是这个道理。

“彭!”

巨石重重地砸在百米外的城墙上。

骑兵阵中,陆大古驱使着战马,扭头看去。

黑军架好了他们的投石机。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