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情小说

言情小说>我在大明做县令作者招展 > 第86章 国难思良将国难是忠臣(第1页)

第86章 国难思良将国难是忠臣(第1页)

在各方偃旗息鼓之后,京师总算又恢复了平静,在各方心照不宣的默许下,京师又逐渐地开始繁荣起来。朱由检漫步在皇宫当中,思绪飘得非常远,表面上看来,这段时间他占据着主动,打的朝臣们落花流水。可却并没有改变双方真实的力量对比,根本就没有动摇文武百官的根基所在。

眼下的的大明地主豪绅生活奢华,然百姓食不果腹,天灾层出不穷,小冰河时期的威力还没有真正的显现出来,大明这个古老的帝国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生存还是死亡不再是一念之间,而是如何从死亡的沼泽中逃出来,这才是眼下最让崇祯皇帝最为头疼的所在。

崇祯皇帝本想对内阁六部进行一次大面积的整改,奈何手中无可用之人,以至于让他无处下手。现在朝堂已经被文官集团把控,文官集团又被东林把控,崇祯皇帝更是成为了一个名义上的象征,要不是有着黑卫军的帮助,他的旨意甚至连紫禁城都出不了,这不得不说是一种悲哀,崇祯皇帝不得不寻找破局之策,奈何却无献策之人,更无施策之士,这就是末代皇帝的悲哀。

国难思良将,国难是忠臣。大明在辽东这几十年连续的投入,不但没有把这个窟窿填补上,反而让这个窟窿越变越大,逐渐地成为吞噬整个大明的黑洞。崇祯皇帝很想放弃辽东之地,以获得战略上的主动,可是想到辽东那些兵将全是些贪生怕死之人,指望这些人以后收复辽东,那简直比登天还难。

再者辽东之地一旦放弃,想要夺回来,可就没有那么容易。辽东土地肥沃,后金一旦获得了完整的辽东之地,短时间内实力会迅膨胀,会对大明造成更大的威胁。现如今辽东已经成为了一个鸡肋,食之无用弃之可惜,就连崇祯皇帝也不敢轻易决断,维持现状算是最好的选择。

可要是不对辽东进行改变的话,就会陷入一个新的怪圈,朝廷每年国库空虚,想要负担关宁军的粮饷,就必须加征赋税。然而在接下来的年间,大旱将持续多年,百姓无粮充饥,为求活路就会从贼,恐怕不出一年大明各地将烽烟四起。

就算派各地冠军去镇压,也只是饮鸠止渴,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内地的各处叛乱,就会一直持续下去,终会耗尽大明的最后一丝元气。原来的历史上,大明之所以会灭亡,正是陷入到了崇祯怪圈当中,按下葫芦起了瓢,各地官军疲于奔命,百姓苦不堪言,再加上后金在一旁策应时不时的入关抢掠,大明在厚的家底也撑不住。

更不用讲朝堂上的文武百官天天只想着内斗,对大明各处的灾情视若无睹,再加上军队腐朽不堪,空有百万军队却无敢战之兵将,在这么多内外势力的联合打击下,大明焉有不灭之道理。

以前崇祯皇帝没有继位之前,总感觉皇兄不思进取,等他真正坐上皇位之后,他才真正明白了身不由己这四个字的含义,对这四个字有了更深刻的体会。好在他的开局比皇兄好了许多,有了黑卫军的帮助,他一共筹集了上千万两白银,有了这上千万两白银打底,一些事情他就可以暗中进行。

工匠府的成立可以说是妥协的产物,朝廷的六部之一工部并没有进行裁撤,只不过对其中的一些官员进行了调换,根本上就没有伤了工部的根基。无奈之下,他只好另起炉灶,通过对工部工匠的抽调,来大大加强工匠府的实力,这里面最为重要的一点是工匠府所需的钱粮全部由他自己供应,这一下子就堵住了朝臣们的悠悠之口,再加上黑卫军的震慑,在几方心照不宣的情况下,工匠府低调的成立了。

工匠府成立之后,并没有直接打造武器,而是在全力的打造各式各样的工具,还有研各式各样的机床。系统奖励的那十名工匠,说是大师也不为过,炼铁铸造设计样样在行。在他们的建议下,工匠府秉承着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的思想,先后完成了新型水车的设计制造投产工作,紧接着又开始了新式车床转床铣床镗床的研制,取得了不小的成果。

设计图纸早就已经完成,现在正在进行紧锣密鼓鼓的部件加工工作,经过半个多月的努力,已经生产出来十几台木制机床。有了这些木质机床作为范本,正在进行全铁制机床的改造生产,现在也取得了不小的成果,完成了机床整体框架的全铁化,估计再有一个月的时件,就能生产出来第一台铁制机床。

根据崇祯皇帝最新得到的消息,等到新式机床正式列装后,单人的生产效率将是之前的1o倍以上,这是一个非常可怕的数字。原来制造一杆火枪,一个熟练的工匠,一个月也就制造两杆火枪而已,现在一个人却可以制造2o杆火枪,这就意味着困扰崇祯皇帝火器不足的问题,将会在未来一年之内得到改善。

有了源源不断的火枪产出,那么神机营的重建度就可以进一步加快,经过这段时间的招兵买马,三大营总兵力达到了人,其中黑卫军5ooo人,新兵一万人,已经进行了半个月的整训。预计三个月后,新兵将完成第一阶段的整训,明年二月之后会对周边境内进行剿匪,进行一场血的洗礼。

崇祯皇帝对三大营非常重视,对他们提出的要求很少驳回,更是一次性拨付了2oo万两白银用于练兵,另外拨给工匠府3oo万两白银用于武器的研制打造工作。

短短的几天内,崇祯皇帝将抄家所得的银两花了大半,手中也只剩下三百万两银子,以备不时之需。更何况这三百万两白银其中两百万两已经有了去处,真正能够让崇祯皇帝随意动用的也只有百万两银子而已。

偌大的大明帝国,独一无二的帝王,还不如一个盐商有钱,日子过得还非常的清苦,就算是如此,这一百万两银子在崇祯皇帝的手中也捂不了多长时间,又得重新花出去。更为令人搞笑的是朝廷竟然好几个月没有俸禄,前几天就有官员奏报,请求崇祯皇帝拿出一笔银子给官员俸禄,直接被崇祯皇帝驳回。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