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赶慢赶到了牛车集合点,虽然没迟到,但遗憾的是牛车已经坐满人了。
好在半小时候后,白箐村还有一趟牛车,于是她们只好坐在树荫下的花坛边继续等待。
白箐村比向阳村离县城近,人口更多,所以每天会多跑一趟,虽然牛车上也坐满了人,但却不算太拥挤,唯一不好的地方就是,白箐村离向阳村有一公里多,走路要将近半小时。
六人轮流帮李怡拎篮子,到家时已经五点半。
没想到的是李奶奶她们还没吃晚饭,估计想等着她们回来一起吃呢。
李怡心里一暖,笑着把篮子里的东西拿了出来,“刚好我买了些盐焗鱼块,一会咱们加道菜。”
“小鱼干,鱼籽干和小虾干可以留着慢慢吃,这些盐焗鱼块得在几天内尽快吃完。”
“你这孩子,又乱花钱了,家里还有很多肉呢。”李奶奶嗔怪地数落李怡,语气中饱含了对小辈的溺爱。
“李奶奶,这不是以前没吃过吗?卖的也便宜,难得遇上就买点回来尝尝咯。”李怡谄笑着说到,来到这里后,李奶奶一家人给了她很多温暖,她也愿意拿她们当亲人相待。
鱼块切得大,李奶奶只用大碗装了每人一块的量,其它的先收在厨柜里了。
把饭桌上盖着的锅盖拿开后,李奶奶吆喝着吃饭,饭桌中间是用铝盆装着的黄焖鹅,其它的菜都是年夜饭剩下的。
满满一大盆黄焖鹅,上面洒了些芫荽和葱花,看起来很有食欲。
李怡夹了块鹅翅中,一口咬下去,浓郁的肉香瞬间就激活了她的味蕾,炖得酥烂的鹅肉比鸭肉更香更有嚼劲,这其中农家老酱添色不少。
一顿饭吃得和乐融融,盐焗鱼块也很受欢迎,席间李梅讲了她在集贸市场的所见所闻,还有阿姆小吃摊和电影院,把李洋听得羡慕不已,央求李梅明年一定要带上他一起去,李梅心软地答应了。
春城榆林巷,一座年代感很强的青砖小院里,李正安一家也在吃晚饭,有了年前李怡寄回家的山货,今年过年的菜式也比晚年更加丰盛一些。
两个闺女都嫁在春城,初一一大早便带着女婿和外孙上门拜年了。
过年这两天两个儿子也回家吃饭,热热闹闹摆了两张桌子,刚好大人一桌,孩子们一桌,全家除了李怡之外,全部都到齐了。
李老太诗雨凝想起下乡在外的老闺女,心里酸涩,在家时也是捧在手心,千娇万宠的,独自一人到了乡下,不知吃了多少苦,掉了多少泪,想想就心疼,不自觉叹了口气,唉……
二女儿李忻见自家老妈又在唉声叹气,知晓她肯定又在想小妹了,夹了一块肥瘦相间的火腿放到她碗里,无奈地劝道:“妈,小妹寄回来的火腿不错,多吃点。”
“小妹下乡的地方还挺富裕嘛,瞧这火腿,这腊鸡,那可都是有钱也买不到的好东西。”大女儿李梦没心没肺地说道。
“那都是小怡辛辛苦苦在乡下挣工分赚来的,也不知她吃了多少苦。”李老太不满地说道。
“哎呦,老妈,瞧把你心疼的,要我说这农村也挺不错的,人家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可比咱们在城里拿点死工资强多了。”李梦吧唧着嘴说道:“听说青山县政策好,小妹在乡下肯定不缺吃喝,妈,你就别在那瞎操心了。”
李正安淡淡地瞅了她一眼,觉得这个大女儿真是没一点眼色,说话总是没心没肺的,也不知在外面得罪了多少人。
“小怡不是在信里说了吗,地里的农活不重,她能应付得来,你就别担心了,现在不是有人返城了吗,等有机会给她找份工作,把她调回城里来就行了。”李正安见自己老伴总是记挂着小女儿,温声劝解,倒也不完全是安慰,确实有相关政策,只要有单位接收,知青是可以返城的。
“可工作也不是那么好找的呀,只盼着她能在乡下过得轻省些,其它的就等以后再说吧。”李老太清醒地说道,看来也不是个好忽悠的。
“妈,小妹信里不是说她有写稿挣稿费吗?兴许日子还过得不错,要知道农村人可是最崇拜有文化的人了。”李忻实事求事地分析道。
“行了行了,先吃饭吧,还是听你爸的,多留心工作机会,有了工作,小怡就能回城了。”李老太不耐烦地用筷子敲了敲桌子,提醒他们为自己妹妹尽点心。
“放心吧,妈,我们都会留意着,等有机会就让小妹返城。”大儿子李清承诺道。
“对呀,妈,你就放心吧,小妹返城是迟早的事。”二儿子李林也跟着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