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夏以前杂技团的队长,如今因为伤到青少年宫教孩子去了,“哑母”在菏泽播出后,他号召团里的人都去看,“咱团里就出了你这么一个名人,师弟师妹们都去看了,都说你特别厉害,演什么像什么。”
金雁奖评委会主席廖云先生在博客中为“哑母”写下简短的影评,并称赞连夏是“中国新一代年轻演员里演技最好的一个”,不过网上却有诸多网友对这句话存疑,因为这句话说得实在是太满了,不过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明确的,大家公认的,演技比连夏好的年轻演员,除了连夏外,很多被粉丝提名的演员都遭到了其他网友的吐槽。
今年凭借《问鼎中原》摘下25亿票房的导演刘曼在接受电视台采访时,坦言自己看过《太平盛世》,在主持人问及最喜欢哪个演员时,这位影坛叱咤风云的女导演并未像别的演员那样李晓兰或是梁锦华,而是提到了连夏,问及原因,导演说道:“在一部影片中演得好,可以说蒙对了,第二部电影里演也不错,可以说超常发挥,若是第三部,第四部也同样如此,那只能说是真演得好,和运气无关,所谓的实力派,就是她即使发挥失常,也比一般演员发挥的好,目前年轻演员中,符合这个定律的寥寥无几,连夏算是一个,若是有机会,我会和她合作。”
老实说连夏蛮意外刘曼导演会给予自己这么高的评价,因为从某种意义上,连夏主演的《太平盛世》和刘曼导演执导的《问鼎中原》是对手,两部电影争票房争口碑,《问鼎中原》因为电影制作费实在是高到离谱的地步,若是没有商业赞助仅凭25亿票房恐怕要赔本,所以虽然《问鼎中原》国内票房表现略胜一筹,但是论两部影片真正的收益,还是“太平”更高。
不少媒体估算,仅凭《太平盛世》一片,明年福布斯名人榜也会有连夏的一席之地。
若是以票房论一部电影的好坏,“哑母”肯定是不过关的,在连夏如此多圈内朋友捧场的情况下,五天突破七位数。
对于一部文艺电影,在全国上映院线不足二百家,影院排片率低的情况下,不到一周的时间拿下百万票房,已经相当可以。
据华创方面发来的反馈,“哑母”虽然排片率,上座率却达80以上,在连夏老家山东省济南、青岛两市上座率更达90以上,虽然这绝大多数都要归功于地方电视台对电影的大力宣传,却也让导演李青欣喜不已,要知道他原本的估测中,票房能有六位数就谢天谢地了。
为此,不善言辞的李青破天荒给连夏主动打了电话,在电话里结结巴巴表示自己的谢意,他认为电影取得的票房成绩,都应该归功于连夏个人号召力,若是没有连夏的加盟,根本不会有人去关注这样一部影片。
事实也确实如此,因为哑母的高上座率,不少影院增加了场次,调整了放映时间,让影片从午夜场调整到稍微好一些的时间段,这也让电影主创人员看到希望,或许国内票房我们可以期待五百万?
和《太平盛世》国内两亿票房相比,“哑母”只能叫做寒碜,要知道《太平盛世》公映第一天单日票房就超过了“哑母”一周票房。
但是对于文艺片来说,这样的成绩实属不易,举个例子,同样是本届东京国际电影节获奖电影,摘得“最佳艺术贡献奖”的,由70后导演项城执导的影片《小城小爱》,国内公映已有十天,比“哑母”还要早个几天,目前全国票房仅有七万人民币,这还是与许多高校密切合作的情况取得的成绩,若是没有东京国际电影节最佳艺术贡献奖,《小城小爱》的票房会更低。
虽然国内票房惨淡,两部影片在国外票房确实非常喜人,事实上,不少在国内票房惨淡的文艺电影,在海外市场都取得不错的成绩,仅意法两国,“哑母”票房就已突破二百万欧元,相当于人民币一千七百万,项城导演的《大城小爱》在北美票房更是进入华语文艺片在美国票房前五名,在美国只有几十家影院上映的情况下,取得三百万美元的佳绩,口碑非常好,烂番茄指数一度高达90。
《小城大爱》的成功让华创对“哑母”美国票房充满信心,要知道“哑母”会在四十五个国家和地区公映,比《大城小爱》三十二个国家只多不少,全球票房拿不下一亿美元,还拿不下一亿人民币吗?
两部口碑上佳的海外获奖影片,不约而同出现了“叫好不叫座”、“国内唱衰、国外叫座”的情况,引起不少业内人士的呼吁和主流媒体的探讨。
十一月初,《人民日报》在社会版刊登了一则名为《票房“怪现象”:国际获奖影片,国内为何叫好不叫座》,与此同时,《北京青年报》也发表了相似内容的文章,并用辛辣的笔触指出了一个在国内电影市场普遍的现象,“出得了国门、进不了影院,拿得到大奖、赢不了票房”。
无论是《人民日报》还是《北京青年报》,都不约而同以“哑母”和《大城小爱》为例,《北京青年报》更是罗列了两年来十几部华语海外获奖影片在国内票房成绩,有一部在圣丹斯国际电影节获得“观众奖”的剧情文艺影片,回国公映后票房仅有6500块,上映两天便因上座率低被影院紧急叫停。
央视财经频道每天早七点的《第一时间》“文武读报”环节,主持人文武,也在节目直播时,摘读了这两则报道,并在读完说出自己的质疑:“……谁动了中国电影文艺片的票房?是谁挤走了中国文艺片的市场?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得这些优秀的影片‘墙里开花墙外香’,是什么原因让这些电影在获奖无数后,依然‘鲜为人知’?是什么阻碍了这些电影进入影院的步伐,造成排片率率创新低?又是什么让这些影片即使艰难进入影院,也难以进入公共视线?所谓文艺片在中国没有市场,是我们的选择,还是影院替我们做出的选择?这都是值得我们深思的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