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致遠邊走邊介紹說:「這把棉花紡成棉布,主要有三道工序,即:軋花、紡紗、織布。在下的工廠里,沒有軋花工人,軋花都是農民或者小作坊在做。」
軋花就是把棉花軋成棉皮,傳統工具是攪車。
紡紗就是把棉條紡成棉紗,傳統工具是紡車。
織布就是把棉紗織成棉布,傳統工具是織機。
梅竹友在紡織工廠視察時,柳傳宗等人正在江南農村調查。
此時正值棉花收穫季節,雖然大面積減產,但農村地區還是很忙碌,並沒有受到蒸汽機的衝擊。
棉農收穫棉花之後,自己剖棉去籽,自己梳棉除雜,自己用棉弓彈棉花。家裡有攪車的,自己軋成棉皮,甚至是做成棉條;沒有攪車的,就把棉花賣到鎮上的小作坊。
攪車也分兩種,一種是傳統攪車,需要三個人同時操作。一種是式攪車,天啟年間就有了,只需一人就可以操作,但缺陷明顯無法推廣,近年來改進之後才慢慢流行。
越來越多木匠,學會了製作式攪車。
改進攪車的發明專利,很難進行保護。農村遍地請木匠,打造式攪車自己用,官差還能挨家挨戶去罰款?
看到有人在院裡去籽除雜,柳傳宗走過去問:「老鄉,今年收成怎樣啊?」
這一大家子都在忙活,婦人好奇的看向柳傳宗,礙於男女之別沒有回答。
老農手裡麻利工作著,笑道:「客人是來收棉皮還是棉紗的?」
柳傳宗說道:「都收。」
老農感慨道:「今年大旱,棉花收成不好。客人要是收棉,價錢可得開高些,否則咱這是不會賣的。」
柳傳宗問道:「如今有種機器,能夠燒煤紡紗。去年棉紗價錢降了,你們還自己紡紗嗎?」
「去年棉紗降價,是因為棉花收成好,關機器甚事?你莫要哄騙我。」老農明顯把柳傳宗當成了奸商。
這也是棉紗降價的原因之一,去年不但江南棉花豐收,逐漸恢復生機的山東也豐收,導致整個中國的棉紗大降價。
今年減產,必定又漲上去。
柳傳宗問道:「這機器來了,農民賺的錢有沒有變少?」
老農說道:「也就那樣。」
工廠里。
徐致遠介紹說:「前明的時候,紡紗的度,遠遠跟不上織布。用水力紡紗之後,情況稍微有所緩解,只在大水車附近的鄉鎮,織布度反而跟不上紡紗。後來,有工匠改良紡車,勉強把紡紗度提上來。」
明末的紡織業情況,是織機太過先進,紡車嚴重拖後腿。織布的時候,織著織著就沒紗了,棉紗總是被商人哄搶。
「這便是蒸汽紡紗機。」徐致遠朝著前方一指。
眾人抬眼望去,只見好幾座大灶前,正有工人反覆鏟煤進去,燒煮鍋爐帶動紡紗機在工作。
梅竹友問:「蒸汽紡紗機,用起來如何?」
徐致遠苦笑道:「並不如何,實話實說,在下已經後悔了。蒸汽機跟水車一樣,只能紡出粗紗,若想要細紗,還得再讓工人用紡車精加工一遍。」
棉條紡成棉紗的過程中,需要不斷加捻,使紗條具有一定強度而不斷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