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今年只有十七歲,竟能有這般見識?不會是黃宗羲為伱捉筆操刀的吧?」趙瀚笑道。
「絕無此事。」閻若璩連忙辯解。
趙瀚沒有再說話,而是重閱讀眼前的奏疏。
閻若璩畢竟還年輕,並且身為古代人,眼界有著時代局限性。這份奏疏到了趙瀚眼中,擁有著更大的意義,已經牽扯到中國未來的工業化發展路線。
一是傳統的歐美工業化路線,工業主要集中在城市,吸收全國的人口、金錢、資源,形成規模化大生產的區位優勢。
二是走中國鄉土經濟的進化版,工業分布於大小市鎮,天女散花般進行布局。人口、金錢和資源,向各地的市鎮集中,帶動周邊農民一起發展。
兩種路線,各有利弊。
第二種路線,是不利於工業化大生產的,只會弄出一堆鄉鎮小企業。但發展到最後,肯定殊途同歸,工商業興旺的市鎮,會漸漸演變成的城市。
不過,必須有一個前提,那就是中國率先進行工業革命,有足夠的時間進行市鎮工業發展。如果歐洲率先完成工業革命,這個路線就不利於競爭了,會倒逼著中國走前一條路線。
中國改革開放初期,也就是8o年代的時候,中國的民營工業,就自發走上第二條路。當時就連內6省份,都開始大量辦廠,已經不是一鎮一廠,有些地方甚至一村一廠。但外部競爭壓力太大,這麼搞已經沒有前途,只能收縮鄉鎮企業的貸款,限制鄉鎮企業的資源獲取途經,於是導致大部分鄉鎮企業破產。
趙瀚的表情變得和藹起來,微笑面對三人,讚許道:「你們有想法很好,就該這樣多想多做。」
三人皆喜,拱手感謝皇帝誇獎。
趙瀚已經做出了選擇,那就是放寬各市鎮的工業批地。
趙皇帝沒有二極體思維,不覺得歐洲工業發展模式一定最好,也不會認為鄉土工業模式更優秀。小孩子才二選一,成年人當然兩個都要。
城市工業可以發展,鄉鎮工業也可以發展,兩者同時進行。
城市工業有更好的區位優勢,鄉鎮工業有小農經濟加持。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都不會分出勝負,甚至不必分出勝負,兩者可以長期共存的。
當然,鄉鎮工業分走人口、金錢和資源,肯定會阻礙城市工業的快發展,甚至會拖延完成工業革命的時間。但是更利於平穩過渡,小農經濟不會被快摧毀,從長遠看來有利於國家社會的穩定。
閻若璩說道:「陛下,小民可以再去更多省份調查。」
「不必了,」趙瀚說道,「顏元、唐甄二人,你們雖然錯過了館選,但可以特別補錄為庶吉士。先在內閣觀政實習,觀政期滿,再外放地方做官。」
「謝陛下!」
顏元、唐甄興奮謝恩,庶吉士不是重點,重點是他們被皇帝記住了。
趙瀚又看向閻若璩:「你獻策有功,恢復科舉資格,望你今後好生為國出力。」
「陛下聖明!」
閻若璩激動得忘了規矩,當即跪下磕頭。
三人躬身退出大殿,喜悅之情溢於言表。至於朝廷大肆抓捕文人,他們才懶得關注,今後要做官的人,誰會去理民間那幫窮酸士子。
抓捕足足大半個月,南京城內外的行動,終於被皇帝給叫停。連帶著妻兒,被流放黑龍江的,足足多達21oo餘人。數量如此之多,是因為「京漂」太多,許多不能做官的有錢文人,都跑來南京城混跡文化圈和娛樂圈。
但金陵府的抓捕行動,依舊在進行著,周邊各縣的書店,已經沒法正常營業了。
人人自危,跑路的也不少,甚至有人渡海去日本、朝鮮。在日本和朝鮮定居,總比流放黑龍江更好,小冰河期的黑龍江實在太冷了。也有改名換姓,跑去呂宋的,還能花錢在呂宋當地主。
朝廷的命令,正在各省6續執行,民間讀書人被搞得人人自危。
趙瀚在文人心目中的評價,正在斷崖式下跌。但效果明顯,而且過於明顯,文學創作和出版行業,遭受到非常嚴重的打擊。就連一些學術派別,都不敢再胡亂說話。一片繁榮的文化界、思想界,仿佛突然遭遇寒冬。
對於這種現象,趙瀚只能讓《大同月報》出手。
第一,正式轉載陳確那篇文章,在鼓勵支持相關思想的同時,也是表明不會胡亂打擊學術討論的態度。只要不非議田政,只要不顛倒黑白,學術界可以繼續爭論。
第二,發表評論員文章,闡明此次興大獄的原因。列舉小說作者沈璐的劣跡,其在作品當中顛倒黑白、胡亂抹黑,還拿別人家的英勇節烈之舉,往自己家族的臉上貼金。並再次重申,不可非議田政,田政是大同朝的立國之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