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和松花江流域,土著的船隻多為獨木舟。
就連滿清當初征討達斡爾人,也是命令當地部落,提供若干獨木舟隨軍。隨著滿清對松花江流域的控制力加強,為了方便裝運東珠和貂皮,才終於造出稍大的船隻,松花江流域的部落也跟著學。
兩年時間,安東都護府(黑龍江都司)造船百餘艘。
還編練了安東水師部隊,官兵直接從郵驛系統抽調,因為郵驛系統的官吏,很多是被裁撤的長江水師將士。水兵數量若是不夠,就徵募長江沙民子弟,這些沙民以前介於農民與水匪之間,早就養成了喜歡抱團和兇悍好鬥的傳統。
從鐵嶺到哈爾濱,沿途有五個水6驛站。
從哈爾濱到同江,沿途有四個水道驛站。
從同江到海蘭泡,沿途有三個水道驛站。
每個驛站的人很少,驛丞加上驛卒,甚至算上家屬,都不會過十人。安家費給足了不說,還有額外的補貼,越往北補貼費越高。
驛站兼有貿易站的功能,附近那些部落,會把皮毛、東珠等特產送來。少部分屬於貢品(變相稅收),要上交給安東都護府;大部分屬於商品,平時屯在驛站,等待商賈來收購。
別看黑龍江偏遠苦寒,願意來做生意的卻多。
都是一些小規模行腳商,帶來布匹、茶葉、鐵鍋、糧食等商品,運到各處驛站換取皮毛、東珠。反而是銀元和銅錢,暫時還不被廣泛接受,得等人口變多、貿易量變大之後才能體現貨幣價值。
這套驛站和貿易系統的建立,迅加深朝廷與土著的聯繫。
商人有得賺,土著也能獲取生活物資,都護府順便象徵性收稅(朝貢形式)。就連驛丞和驛卒,也有少量油水可撈,只要他們撈得不多,都護府肯定睜隻眼閉隻眼。
接下來幾年,驛站系統還會繼續向東延伸,從同江一直鋪設到庫頁島。
只要朝貢額不定得太高,只要收貨不壓價太狠,東北各個部落就不會造反。甚至,誰敢攻擊驛站,必然成為眾矢之的,那是各部土著獲取漢地物資的唯一渠道!
張庭訓跟著運糧隊出發,運糧隊其實就是安東水軍。
安東水軍的艦船,排水量只有5o—1oo噸。噸位遠遠大於哥薩克船,但跑得沒那麼快,主要任務是運兵運糧運貨。
在朝廷的重調整之下,船隻不再以「料」為單位,而是以「噸」計算排水量。各地船塢,都有計算排水量的工具,最直接就是曹沖稱象般施加重物。
而「噸」,是由皇帝親自命名,憑空出現的一個重量單位。
1噸=1o石=1ooo斤=16ooo兩=16oooo錢=16ooooo分。
明顯可以看出,為了統計方便,趙皇帝把「石」給改了。以前1石等於12o斤,現在1石改為1oo斤,而且取消了中間換算單位「鈞」(1石等於4鈞,1鈞等於3o斤)。
斤兩換算的16進位,趙皇帝也打算改。
但改起來動靜太大,貨幣系統都得跟著調整,百姓手裡的秤也必須換。面對朝野一片反對之聲,趙皇帝只能選擇妥協作罷。
夜裡,船隊停到在驛站碼頭。
碼頭修得非常簡陋,就平整了一下地面,在江邊搭起一些木板。
而驛站更加簡陋,全是夯土的低矮房屋。牆體裡有枯草填充,房頂也鋪滿了枯草,如此就可在冬天防寒。
就這種簡陋土房,還是士兵幫忙修建的,僅憑驛站那幾個人根本不夠用。
大業肇始,一切從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