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率先變法,猶如強大的晉國。但變法必須持續下去,否則別國極有可能後來居上,便如齊國、秦國、楚國的異軍突起。
如果中國裹足不前,因一時強大而不思進取,就有可能被三家分晉。而歐洲那些國家,或者說奧斯曼、波斯、莫臥兒,就可能像齊、楚、秦那樣崛起。
至於晉王在天竺封國,有利有弊。利於開疆拓土,傳播華夏文明,但又埋有隱患,謹防步周天子後塵。
陳淳還寫道,晉王封國天竺,而非封國南洋,就是在警惕這種隱患。南洋太近,以後要作為中國的本土,不可分封給任何一個宗子。
趙瀚繼續翻閱後面的試卷,楚王趙匡枰排在第十五。
這個排名,閱卷大臣們費了心思。
因為殿試卷子,不用重謄抄,只要是熟人筆跡,一眼就能認出來(館閣體也有細微差異)。給楚王排名太高,未免有拍馬屁之嫌;給楚王排名太低,又是不給皇帝和楚王面子。
既然前十五名的卷子要呈上,那就排第十五名剛好。
說實話,趙匡枰的答卷,是能夠進前三的!
這位皇子文采極佳,策論寫得花團錦簇,並且長期耳濡目染,知道皇帝老爹的想法是什麼。
「那位女進士的文章呢?」趙瀚問道。
已經丁憂回朝的蕭煥回答:「在最後一名。」
趙瀚讓大臣把所有卷子都拿來,直接去閱讀女進士的文章。寫得著實不錯,前十名都沒問題,估計是受到了性別歧視。
再抽看幾份前百名的卷子,趙瀚沒再發現問題。現在大臣們判卷,已經完全按照皇帝的心思來。不像朝第一屆科舉,大臣們給出的排名,靠前者被皇帝改了一大半,這讓閱卷大臣們顏面掃地。
仔細考慮一番,趙瀚把前兩名調換,陳淳做狀元,劉宗道做榜眼。
又把女進士鄒懷玉的卷子,從最後一名,直接定為第十五名。
至於楚王趙匡枰,不給任何排名,但答卷可以當做範文貼出,讓天下讀書人自己去評價好壞。
這番調整,給足了閱卷大臣們面子。
實在是大臣們的閱卷標準,已經變成皇帝的形狀,這種情況就沒必要再找茬了。
殿試答卷,一般不對外公布。
否則嘉靖皇帝晚年那些考題,殿試答卷一旦公布出來,豈不是讓天下士子看君臣笑話?
到了趙瀚這裡,殿試答卷,可以公布前十五名。而且,狀元、榜眼、探花的殿試卷子,還要刊載於《大同月報》傳播天下。
想了想,趙瀚說道:「下一期《大同月報》,多印一版,刊載五篇殿試文章。除了一甲答卷,把趙匡枰和鄒懷玉的文章也列進去。」
金榜張貼,再次引發轟動。
主要是當朝第一位女進士,居然考得第十五名,這讓多少男兒汗顏?
然後,他們想找楚王的名次,卻發現根本沒有排名。
為了照顧科舉落後地區的士子,也為了避免官員結黨營私,趙瀚也學大明制定了南北中三榜。
江西、江蘇、浙江、福建、廣東、金陵府,這五省一府為南榜,進士比例占55%。
四川、安徽、貴州、雲南、廣西、廣南、湖南、湖北,這八省為中榜,進士比例35%。
其餘省份,皆為北榜,進士比例1o%。
不要覺得北榜考生太委屈,若不分榜錄取,他們連1o%的比例都達不到!
真正委屈的是南榜士子,看似占到55%,其實內卷得如同煉獄。
另外,廣南省收復較晚,目前還沒建立大學。這個省的考生,主要以移民子女為主,平時都在廣西和雲南讀大學,專門為廣南省制定了名額。
會試按照省份進考場,按照名額比例進行錄取,全國考生倒是都進來了。
但殿試成績可不分榜,全國一視同仁。
此次殿試的前五十名,南榜士子占了7o%,中榜士子占了26%,北榜士子只有可憐的4%。
蒲松齡這位北榜士子,在北方各省數一數二,卻僅僅考了第二十八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