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高煦说着两京铁路通车的好处,而煤炭只是货物之中利润最便宜的货物,如果将其它利润高的货物运往南方,那价格将会更高。
按照这样的盈利度,刨除维护成本,大概十五年左右就能回本。
“赚钱这方面我是信你的,不过两京铁路还有四年多才能通车,朝廷的钱可不一定够花四年。”
朱棣分享了自己的看法,朱高煦询问颔:
“这点父亲可以放心,只要今年银行不出问题,那钱粮的事情就好解决多了。”
“不仅如此,银行如果可以搞好,日后朝廷赈灾也会方便许多。”
说到这里,朱高煦想到了报纸:“现在《大明报》每个季度都能售出二百余万份,可见百姓对于朝廷的政策还是十分关心的。”
“除了《大明报》,其它报纸的销售也十分不错,各类报纸全年销售累计二千四百余万份,算上广告费,东宫这边去年光报刊的收入就净赚十九万贯。”
“报纸的舆论力量,想必您也看到了,至于十九万贯的利润,儿臣届时让人送往内帑,伱好好花费便是。”
朱高煦提起报纸的盈利,朱棣闻言脸上浮出笑容:
“嗯,这钱不算多,但你既然给了,那我不花倒也不是了。”
“反正等我死了,这大明宫估计也是你在住,就当你自己提前出钱修建大明宫了。”
朱棣捋捋大胡子,朱高煦汗颜:“您如日中天,还是少说这种不吉利的话。”
“人终归要死,你爷爷那么厉害,不还是死了。”
朱棣没那么多忌讳,交代几句后,便询问说道:
“这五百多台机器如果都投入矿区,煤价的波动会不会比现在更大?”
“会越来越低。”朱高煦点点头,同时说道:
“不过和夏原吉说的一样,即便再低,可百姓手里没钱,他们依旧买不起。”
“山西与西北的钱荒您应该了解,因此修建西北铁路势在必行。”
“修建铁路可以给百姓上千万贯,而铁路修通后,百姓贩卖粮食、蔬菜也会方便许多,商人收购粮食蔬菜同理。”
“交通一旦便利,百姓想贫穷都很困难。”
朱高煦还在讨论西北铁路的事情,朱棣闻言点头:
“这事情你决定就做,不过还是得率先保障两京铁路。”
迁都这么久,朱棣也看出了北京的一些问题。
先就是粮食问题,其次则是交通和政治问题。
迁都北京后,的确利于朝廷控制漠南和东北了,更使得北方终于有了一座人口大都市。
但迁都之后,北京的粮价肉眼可见的增长,迁都前北京粮价约每石四百文,如今却已经涨到四百五十文了。
不仅是北京,就连整个北直隶的粮价都增长了许多,而且北京也与边军争抢起了南粮北运的漕粮。
其次,北京的交通虽然可以,但通往西南的距离太过遥远,控制西南很不方便。
政治上,就连新政派都在迁都之后产生出了南迁的声音,可见对于迁都北京,许多官员依旧不看好。
除去这些问题,从经济和军事来看,迁都北京确实有利于朝廷控制北方,并且对于控制海洋也没有太大的阻碍。
一旦两京铁路通车,粮食和交通问题也会得到解决,所以对于两京铁路,朱棣甚至比朱高煦还要上心。
“父亲放心,我会准备好的。”
朱高煦作揖应下,朱棣瞧着他作揖,心里也有些说不清的滋味。
接下来的时间,他与朱高煦走遍了整个工业区,听他阐述未来工业区的工厂,以及这些工厂的工业产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