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情小说

言情小说>从原始部落到清末的历史 > 群雄篇袁绍(第1页)

群雄篇袁绍(第1页)

袁绍(?~2o2年6月28日[238]),字本初。汝南郡汝阳县人。东汉末年军阀。汉末群雄之一。

袁绍出身名门汝南袁氏,少折节下士,知名当世。汉灵帝驾崩,大将军何进以袁绍为司隶校尉。二人合谋诛杀宦官,后何进事泄被杀,袁绍率军尽诛宦官。董卓专权,袁绍与其政见不同,逃奔冀州。董卓拜其为勃海太守。初平元年(19o年),与关东州郡牧守联合起兵以讨董卓,袁绍被推为盟主,自号车骑将军,声势颇大。董卓畏惧,挟汉献帝西入关中,不久被杀。后关东军内部开始互相兼并,袁绍夺取冀州牧韩馥的地盘,自领冀州牧,此后又夺得青州、并州。初平四年(193年),平定黑山军。

建安四年(199年),袁绍又消灭幽州军阀公孙瓒。至此,袁绍已跨据黄河下游的四州之地,领众数十万,成为当时最强大的割据势力。同年,袁绍准备向曹操起进攻,直捣许都,劫夺汉帝。次年,在官渡之战中为曹操所败。于建安七年(2o2年)时病死。

袁绍出生于东汉后期一个势倾天下的官宦世家“汝南袁氏”。从高祖父袁安起,袁氏四世之中有五人官拜三公。袁绍的祖父是司徒袁汤,生母是一个地位卑微的婢女,生父不明,一说为五官中郎将袁成之子(《后汉书》、《英雄记》、《袁成碑》);另一说为司空袁逢孽子,出生后过继于袁成(《袁山松书》、《魏书》)。袁绍出生在京师洛阳,出生时恰逢父亲袁成去世,由养母(袁成正妻)等女子抚养长大被叔父袁逢、袁隗所关爱。

袁绍幼年时做了郎官,由于容貌仪态出众,经常被人模仿。弱冠出任濮阳县长,有清正能干的名声。遇母亲(养母)去世而辞去官职。服完三年丧礼,袁绍回想感叹自己一出生便是无父孤儿,又为父亲(袁成)服丧礼。服丧期满后,他搬到洛阳居住。袁绍相貌俊美,举止威仪,为人仁爱,注重名声,加上袁绍降低身份倾心结交,士人全部抢着投奔他。来的士人不论身份贵贱,袁绍都以与自己平等的礼仪相待,因此来访宾客的各种车辆挤满了洛阳的大街小巷。

这时是东汉统治日趋黑暗的年代,宦官专政愈演愈烈,残酷迫害以官僚士大夫和太学生为代表的“清流党人”。袁绍自称隐居,表面上不妄通宾客,其实在暗中结交党人和侠义之士,如张邈、何颙、许攸等人。张邈是大名鼎鼎的党人,“八厨”之一。何颙也是党人,与党人领袖陈蕃、李膺过从甚密,袁绍很仰慕他。在党锢之祸中,何颙常常一年中几次私入洛阳,听从袁绍的计谋策略,帮助党人避难:对一些穷困无助的人,帮助他们渡过祸患。对一些被追捕的人,出计使他们得以逃跑或隐藏起来,使不少人免于党祸。袁绍的活动引起了宦官的注意,中常侍赵忠愤愤然地警告说袁本初抬高身价、不应朝廷辟召,专养亡命之徒,不知在干何事。袁隗听到风声后斥责袁绍,但袁绍依然不为所动。

中平元年(184年),黄巾起义爆以后,东汉朝廷被迫取消党禁,大赦天下党人。袁绍面对大将军何进的辟召,不得已只能从命出仕。何进是汉灵帝刘宏皇后的异母兄,以外戚贵显,统领左右羽林军,对宦官专政不满。袁绍有意借何进之力除掉宦官,而何进因袁氏门第显赫,也很信任袁绍。从此,两人关系非同一般。当时,宦官的势力仍然很大,中常侍赵忠、张让等并封侯爵。郎中张钧上书痛斥宦官专政之害,竟被捕杀狱中。

中平五年(188年),东汉朝廷另组西园新军,置八校尉。袁绍被任命为校尉(《三国志》作中军校尉,《后汉书》作佐军校尉),但大权掌握在宦官、上军校尉蹇硕手中,连大将军何进都要听调度指挥。讨虏校尉盖勋向袁绍和宗正刘虞提出诛除奸宦、提拔贤良的想法,三人不谋而合、结成同盟,后因盖勋被调离而没有行动。

中平六年(189年)四月,汉灵帝病重,太子未立。蹇硕等宦官不愿意大权落入何进手中,因此借口韩遂作乱,提议请大将军领兵西上平叛。在这个关键时刻,何进洞悉宦官的诡计,以青徐黄巾复起为辞,奏请遣袁绍东进徐兖,待袁绍兵还,自己再西击韩遂。不几天,汉灵帝病死,蹇硕决定先诛何进,后立刘协,于是派人迎何进入宫计事,何进却集结军队于宫外,严阵以待,而称病不入。蹇硕迫于压力,不得不立刘辩为帝。

刘辩即位,何皇后以皇太后临朝称制,太傅袁隗与大将军何进辅政,同录尚书事。

何进暗中决议诛除宦官,司隶校尉袁绍也久有谋划,他通过何进的宾客张津对何进说:“黄门、常侍这些宦官执掌大权已经天长日久,专干坏事,将军应该另择贤良,整顿国家,为天下除害。”何进甚以为是,因为袁氏得到海内的人拥护,袁绍向来善于养士,豪杰甘心为他所用,与他的堂弟袁术、智谋之士逢纪、何颙、荀攸等,一起成为何进的心腹。

对此,蹇硕非常不安,再度谋划诛杀何进,但被人告,何进下令捕杀蹇硕。鉴于宦官蠢蠢欲动,何进恐怕生意外,称病不参与灵帝丧事。袁绍认为只有杀掉所有宦官,才能免除后患。他对何进说:“从前窦武准备诛杀内宠,而反受其害,原因是事机不密,言语漏泄。五营兵士都听命于宦官,窦武却信用他们,结果自取灭亡。如今将军居帝舅大位,兄弟并领强兵,军队将吏都是英俊名士,乐于为将军尽力效命。一切在将军掌握之中,这是苍天赐予的良机,将军应该一举为天下除掉祸害,以名垂后世!”何进深以为是,于是托病不入陪丧,又不送葬。即与袁绍定计策,并把所定计策告诉了太后。但何太后却不同意,何进也就不敢违背太后意旨。

袁绍见何进动摇,劝何进早下决断,并提醒他下手晚了会遭祸殃。但是,由于何太后的母亲舞阳君与何进的弟弟何苗多次受到宦官贿赂,因此从中作梗,多方阻挠;也由于何进犹豫,所以没有结果。袁绍等人看见这种情况,心里十分焦灼,再一次献策说:“可以调集四方猛将豪杰,领兵开往京城,对太后进行兵谏。”

何进觉得这个主意不错,于是下令召前将军董卓驻关中上林苑,使府掾太山王匡动他所在郡的强弩手,召东郡太守桥瑁驻城皋,使武猛都尉丁原烧孟津,火光照得城里通红,都说要诛杀宦官。四方兵起,京师震动,何太后才感到事态严重。她匆匆把中常侍、小黄门等宦官放回家。宦官们着慌了,惶惶然若丧家之犬,一起去叩求何进恕罪。袁绍在旁再三劝何进乘此机会杀掉他们,但何进还是把他们放走了。袁绍很不甘心,写信通知州郡,诈称是何进的意思命令逮捕宦官的亲属入狱。

宦官们在张让的指挥下,中常侍段珪等率领党徒数十人,骗何进入宫后,将何进斩杀于嘉德殿前。何进部将听说何进被杀,领兵入宫,虎贲中郎将袁术攻打宫城,焚烧青琐门。张让等人遂挟持少帝刘辩和陈留王刘协从复道仓皇外逃。袁绍与叔父袁隗佯称奉诏,杀死宦官亲党许相、樊陵,然后列兵朱雀阙下,捕杀没有来得及逃走的宦官赵忠等人,又下令关闭宫门,严禁出入,指挥士兵搜索宫中的宦官,不论老幼皆斩尽杀绝,死者有二千多人,有些不长胡须的人也被当成宦官杀掉了,有的自己露身体然后才得免遭杀死。

正当袁氏叔侄在内宫诛杀宦官的时候,董卓率领军队抵达洛阳西郊,于北邙阪下与少帝和陈留王相遇。董卓无意中得到了一张王牌,他拥簇着少帝,带着军队浩浩荡荡地开进洛阳城。鲍信对袁绍说:“董卓拥有强兵,居心叵测,如果不能及早采取措施,就要陷入被动,如果乘他长途行军,士马劳顿,起突然袭击,还能擒拿他。”袁绍见董卓兵强马壮,心里害怕,不敢轻举妄动。(由于董卓曾是袁绍叔父袁隗的属官,董卓入京被加封司空唯有独掌尚书事的袁隗可为,且之后董卓废立皇帝曾请示袁隗并获得其同意,因此有学者怀疑董卓入京是袁氏家族的计谋,袁绍按兵不动是在配合袁隗的行动。)

董卓商议想废掉皇帝重新立帝,对袁绍说统治天下的君主应当找贤明的人担任。灵帝令人愤恨,董侯还可以,应当立为皇帝。袁绍说当今皇上年轻,没有什么错处传扬于天下,假使不顾礼法,随心所欲,废掉嫡嗣而立庶子为皇帝,恐怕大家觉得不大妥当。董卓手按佩剑怒斥袁绍,袁绍机智地回答说这是国家大事,请到外边同太傅(袁隗)一块商议。董卓又说刘氏的后嗣不足以留着。袁绍勃然大怒:“天下强横的,难道只有董公”。横陈佩刀,一躬到底,径自出门而去。

袁绍把朝廷所颁符节挂在东门上,逃亡冀州。董卓下令通缉袁绍,城门校尉伍琼劝董卓说:“废立大事,不是一般人能理解的。袁绍不识大体,因此害怕逃跑,并非有其它意思。如果通缉他太急,势必激起事变。袁氏四代广布恩德,门生、故吏遍布天下。如果袁绍招集豪杰,拉起队伍,群雄都会乘势而起,那时,关东恐怕就不是明公所能控制了,所以不如赦免他,给他一个郡守当当,那么,他庆幸免罪,也就不会招惹事端了。”于是,董卓任命袁绍为勃海太守,赐爵位为邟乡侯。

中平六年(189年)九月,董卓废少帝为弘农王,立刘协为帝,是为汉献帝,他自署相国,又自称“贵无上”,性极残忍。董卓擅行废立和种种暴行,引起了官僚士大夫的愤恨,他所任命的关东牧守也都反对他。各地讨伐董卓的呼声日益高涨。而讨伐董卓,袁绍是最有号召力的人物,这不仅因为他的家世地位,还因为他有诛灭宦官之功和不与董卓合作的举动。本来,冀州牧韩馥担心袁绍起兵,派遣几个部郡从事驻勃海郡在袁绍门前看守他,让袁绍无法行动。这时,东郡太守桥瑁冒充三公写信给各州郡,历数董卓罪状,称“受董卓逼迫,无以自救,亟盼义兵,拯救国家危难”云云。韩馥接到信件,召集部属商议,他问大家应当助袁氏还是助董氏,治中从事刘子惠正色说:“兴兵是为国家,说什么袁氏、董氏。”韩馥语塞,脸有愧色。迫于形势,韩馥不敢再阻拦袁绍,写信表示支持他起兵讨董。

初平元年(19o年)的年号是“初平”,而袁绍字“本初”,年与字相合,他认为自己一定可以平定祸乱。正月,关东州郡起兵讨董,董卓听闻关东骑兵,因为害怕而毒杀弘农王刘辩,二月迁都长安。当时,袁绍自号车骑将军,与河内太守王匡屯河内,韩馥留邺,供给军粮。豫州刺史孔伷屯颍川,兖州刺史刘岱、陈留太守张邈、广陵太守张、东郡太守桥瑁、山阳太守袁遗、济北相鲍信与曹操屯酸枣,后将军袁术屯鲁阳,各有军队数万。

初平元年(19o年)三月,董卓得知袁绍袁术在山东起兵,就把他们的叔父袁隗以及在京师的袁氏宗族全部给杀了。此时,豪杰大多归附袁绍,而且因他一家遭难受感动,人人想着为他报仇,所以州郡蜂拥而起的部队,没有不打袁氏旗号的。韩馥见人心归附袁绍,忌恨袁绍得到众人拥护,害怕他对付自己,于是经常派人阻碍袁绍的一举一动。六月,董卓派大鸿胪韩融、少府阴循、执金吾胡母班、将作大匠吴循、越骑校尉王镶,劝降袁绍等各路军队。袁绍指派王匡杀掉了胡母班、王镶、吴循等人,袁术捕杀了阴循,只有韩融因为德高望重免于一死。

讨伐董卓的各州郡长官各怀异心,迁延日月,保存实力。

酸枣联军方面,诸将会盟时摇推远在河内的袁绍为关东联军领,初平元年(19o年)对阵董卓部将徐荣的荥阳之战袁绍也派人参与其中。荥阳战败后,酸枣联军的将领每日大摆酒宴,谁也不肯去和董卓的军队交锋。粮尽后,酸枣联军化作鸟兽散,一场讨伐不了了之。

河内联军方面,袁绍将军队引到孟津,与冀州十郡郡守、在漳河歃血结盟,盟誓共同讨伐董卓,辅助王室,拥戴天子。在孟津战场,袁绍的部下河内太守王匡与董卓对战,被击败。驻军河内时,原驻扎酸枣的将领曹操、原何进部将张杨都率兵来到河内与袁绍汇合,后张杨跟随袁绍到漳河与匈奴单于于夫罗一起驻兵。

南阳联军方面,豫州刺史孔伷去世,袁术麾下的长沙太守孙坚率领豫州兵将在梁东与董卓激战、袁绍任命的豫州从事李延落败被捕后被残忍杀害。

初平二年(191年),袁绍与冀州刺史韩馥及山东诸将商议,因为刘协年幼,受制于董卓,而且远隔关山,不知道是否还活着,想拥立宗室中岁数大、辈分高的刘虞为皇帝。于是以关东诸将的名义,派遣原乐浪太守张岐拜见刘虞,呈上众议。刘虞却断然拒绝。他们又请他领尚书事,承制封拜,也同样被刘虞拒绝了。但刘虞仍然与袁绍联盟。

此时,董卓并未垮台,关东牧守们却为了扩充个人的地盘,争夺土地和人口,相互争斗。韩馥唯恐袁绍做大,故意减少军需供应,企图饿散、饿垮袁绍的军队。在袁绍从河内进军孟津时的途中,韩馥下属带领几百艘船和上万人的军队在深夜敲打着震耳欲聋的鼓声威胁袁绍,让袁绍十分厌恶。

初平二年(191年),韩馥部将麴义反叛,韩馥讨伐不利,袁绍派使者与麴义结交。

结交韩馥叛将,除却怨恨韩馥多次对他不利之外,还因为袁绍决心入主冀州。在联兵讨董时,袁绍曾经透露过他的计划是“南据黄河,北守燕、代,兼有乌丸、鲜卑之众,南向争夺天下”。所谓南据黄河,北守燕、代,其中间广大地区正是物产丰富、人口众多的冀州。

不过,当时袁绍并不景气:冀州兵强,渤海军饥乏,连立足的地方都没有。逢纪献计道:“韩馥是一个庸才,可以暗中与辽东属国长史公孙瓒相约,让他南袭冀州。待他大兵一动,韩馥必然惊慌失措,再趁机派遣能言善辩的人去和他说明利害关系,不怕他不让出冀州来。”袁绍很看重逢纪,果然照他的意思写一封信送给公孙瓒。

初平二年(191年)七月,董卓向西撤退,袁绍从孟津前线还兵延津,以曹操为东郡太守。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