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笑间Robert捧着保温杯踱步进来,“哟,今天人还这么齐,大家是不是商量好不给我和姜莱一丁点偷懒的机会?”
以闲聊的形式开始和结束每一门课程是Robert固有的习惯。
正如他所言,很多时候教学的目的不在于内容的输出而在于观念的交流传递,是一种双箭头的思想碰撞。
上了年纪的人多少逃不过思维僵化的趋势,因此他很乐于倾听年轻人们的所见所闻,“我已经老了,更想了解你们是怎么看待这个世界的。我不过比你们多活几十年,很多观念都已过时需要及时更换代”,他摊了摊手,“今天讨论话题不限,和课题内容相关或不相关都可以。”
学生们跃跃欲试纷纷举手,一开口问的多是二十出头的人对未来的困惑。
“建议读博么?为什么?”
“地理专业的就业方向以及参考建议?”
“学术这条路最大的挑战和困难是什么?”
这些困惑,姜莱曾经也有过。
从小到大,她习惯每一步都被大人安排妥当。也正因为如此,很多时候她都觉得自己活的像一台编程好的机器:长短期目标设定,详细计划,下一步该怎么走等等都被编程在体内系统中。指令明确目标精准,只需要她按部就班,平常鲜少出差错。可一旦某一个环节出现偏差,或是下一个目标不够清晰,她便会手足无措。
“有一点我可以和大家保证,读博没有想象中那么美好”,姜莱清了清嗓子,在Robert的示意下先回答了这个问题,“既要对学术有足够的热忱,也需要有毅力,更需要耐得住寂寞。”
“几年前我和大家有着同样的困惑,本科毕业了该干嘛呢?大家都在读书我要不要也读一个?人生走到这个节点突然就失去了方向,没人能告诉我下一步该去哪。”
“很可惜,学术是最不能靠跟风走的一条路,也从来不会是短时间能看到显著成果的一条路,甚至于很多时候会空忙一场。我当时问了自己好几个问题-究竟有没有那个心理承受力去接受接二连三的失败,以及有没有强大的精神力量支撑自己一直走下去。”
姜莱当时思考了很久,那几乎是她第一次全凭自己的理智思考去做关乎未来的重大决定。现在回过头来想,她很感恩那段被迫独立思考的岁月:有过不知所措的惊慌,也有过自暴自弃的沮丧,甚至有想打包回国跟着爸妈后面做点小生意混吃等死的冲动。
当所有负面情绪如潮水般激退,一并冲刷掉站不稳脚跟的想法,最后浮出水面的才是经得起反复琢磨推敲的结论。
“让我下定决心走学术这条路的契机说起来有点荒诞。有一天我一个人在海边看落日入海,海平面如着了火般耀眼,美的让人绝望。人类在自然面前过于渺小,渺小到我突然想看看自己的绵薄之力能不能将人类对地理的认知拓宽哪怕微毫。”
她耸了耸肩有些不好意思地笑笑,“说起来有点不自量力,但这是我的真实想法。”
Robert情不自禁鼓了鼓掌,站到窗边慢悠悠给大家分享了另一个故事。
Tips:如果觉得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1t;)
&1t;spa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