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情小说

言情小说>从原始部落到全美洲帝国免费阅读 > 战国七雄之秦国篇白起(第2页)

战国七雄之秦国篇白起(第2页)

秦昭襄王四十八年(前259年)九月,秦又兵,打算派五大夫王陵攻赵都邯郸。白起闻讯后,极力劝阻。

秦昭襄王说:“前年国库空虚百姓受饥,您不考虑百姓的负担能力,要求增调军粮消灭赵国。如今寡人休养百姓来供养士兵,蓄积粮食,三军将士的俸禄过从前一倍,而您却说‘不可以攻赵’,这种说法有什么道理吗?”

白起解释道:“长平之战,秦军大胜,赵军大败。秦人欢喜,赵人害怕。秦国百姓战死的得到厚葬,伤者得到了特殊的照顾,劳苦者饮酒解乏,吃饱喝足并得到馈饷,消耗了国家的资财。赵国战死者得不到收殓,伤者得不到治疗,哭泣哀嚎,尽力共同分担忧患,加紧耕田劳作,多生资财。如今大王能够派出的军队虽然过从前的一倍,臣料想赵国的守备也会达到原来的十倍。赵国自从长平之战以来,君臣忧虑恐惧,早晨很早上朝,晚上很晚退朝,用低下的言辞和丰厚的礼物,四面遣使向诸侯求和,同燕、魏结亲,同齐、楚交好,处心积虑,把防范秦国当作最要紧的事。赵国国内殷实,外交成功。正当此时,赵国是不可以攻打的。”

但此时秦昭襄王业已决定兵,故白起之议不被采纳,他本人也因患病而无法统军出征。

秦昭襄王四十九年(前258年)正月,王陵攻邯郸进展不顺,昭襄王又增重兵支援,结果王陵损失了五校(一校约为八千人)秦军。这时白起病愈,昭襄王欲以白起为将攻邯郸。

白起对昭襄王说:“邯郸实非易攻,且诸侯若援救,兵一日即到。诸侯怨秦已久,今秦虽破赵军于长平,但伤亡者过半,国内空虚。我军远隔河山争别人的国都,若赵国从内应战,诸侯在外策应,必定能破秦军。因此不可兵攻赵。”

昭襄王亲自请白起出山,他推辞不从;昭襄王于是派范雎前去探望,并指责道:“君尝以寡击众,取胜如神(指其破楚败韩魏),况以强击弱,以众击寡(指如今秦攻赵之势)乎?”

白起分析了攻楚及破韩魏联军时的形势,认为自己能够接连取胜“皆计利形势,自然之理”,并没有什么用兵如神之说。继而他指出长平之战后秦未一鼓作气趁势灭赵,反而使得赵国得到喘息的时间,增强了抗秦的力量,并且赵人将坚壁清野,不再出战,使秦难以在野战中消灭赵军。而秦如果“兵出无功”,那么将使诸侯来援。所以他认为“臣见其害,未睹其利”。

范雎听后,惭愧地退出,将白起的话告诉了昭襄王。昭襄王说:“没有白起,我就不能灭掉赵国了吗?”

于是在秦昭襄王五十年(前257年),昭襄王继续增兵,改派王龁替王陵为大将,八、九月围攻邯郸,久攻不下。楚国派春申君黄歇同魏信陵君无忌率兵数十万攻秦军,赵军常派出轻锐的小股部队骚扰秦军后方,秦军伤亡惨重。

白起听到后说:“当初秦王不听臣的计谋,结果如何?”

昭襄王听后大怒,亲自去白起府上,强令他出兵,说:“您虽然有病,也得勉强自己卧着为寡人带兵。有了战功,这是寡人希望的,会重赏您。如果您不去,寡人就会怨恨您。”

白起叩头道:“臣下知道去了即使没有战功,也可以免除罪过。如果不去,即便没有罪过,也免不了被杀。然而臣下只是希望大王能够看一看臣下不高明的计策,放弃赵国,让百姓得到休养生息,以应付诸侯之间出现的变故。安抚恐惧者,攻打傲慢者,诛灭无道者,以此来号令诸侯,天下就可以平定,为什么一定要把赵国作为先进攻的对象呢?这就是所说的被一个大臣屈服却战胜天下人。大王如果不详察臣下的愚计,一定要在赵国得到心理上的满足,以致于降罪臣下,这也是所说的战胜一个大臣,却被天下人屈服。战胜一个大臣的威严,同战胜天下人的威严相比,哪个更大呢?臣下听说贤明的君王爱惜国家,忠诚的大臣爱惜名誉。破碎的国家不可能重获完整,死去的人不可能死而复生。臣下宁愿受重罚而死,不忍做蒙受耻辱的军队的将领。希望大王详察。”昭襄王听后,没有答话就离开了。

随后范雎再度请求白起复出,白起仍称病不起。昭襄王于是将白起贬黜为士伍,放逐至阴密。由于病体不便,白起并未立即启程。三月后,秦军战败消息不断从邯郸传来,昭襄王更迁怒于白起,命他即刻动身不得逗留。白起只得带病上路,行至杜邮(今陕西省咸阳市任家咀村),昭襄王与范雎商议,以为白起迟迟不肯奉命,“其意怏怏不服,有余言”,派使者赐剑命其自刎。临死前,白起仰天长叹:“我对上天有什么罪过,竟落得如此下场?”良久之后,他又说:“我本来就该死。长平之战,赵军降卒几十万人,我用欺骗的手段把他们全部活埋了,这就足够死罪了!”说罢便引剑自刎。时为秦昭襄王五十年(前257年)十一月。

白起担任秦军主将三十余年,攻城七十余座,于作战中料敌如神,出奇致胜,威震六国[9o],在秦统一六国的进程中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的作战指挥艺术,代表了战国时期战争展的水平。其军事思想主要如下:

不以攻城夺地为唯一目标,而是以歼敌有生力量作为主要目的的歼灭战思想,而且善于野战进攻,战必求歼,这是白起最为突出的特点。歼灭战的战例、理论,在白起之前也已开始出现,如孙膑认为只有“覆军杀将”、全歼敌军才算全胜。但以歼灭敌军有生力量作为作战指导思想,并在中国先秦战争史上创造最多、最大而又最典型的歼灭战战例的,则是白起。

为达歼灭战目的强调追击战,对敌人穷追猛打。如华阳之战、伊阙之战等,都是在敌军已经败北逃走的情况下,起穷迫猛打的追击战,从而获得全歼敌军的胜利。春秋孙武的“穷寇勿追”及战国商鞅的“大战胜,逐北无过十里;小战胜,逐北无过五里”,实际上仅仅是战场内追击,和白起的穷追猛打、直到尽歼敌军为止的追击战有本质的不同。

重视野战筑垒工事。白起对筑垒工事在野战中的作用,有深刻认识。以长平之战为例,他认为按当时的进攻武器水平,要想迅击破依托有利地形构筑了壁垒工事而进行防御的赵军,是很难达到目的的,所以他作战指导的主要着眼点,就是先诱赵军脱离坚固设垒阵地,然后再分割包围予以歼灭,而他对秦军的部署,则是在预期歼敌地区,构筑壁垒工事,以阻止赵军进攻;在赵军主力进攻受挫,改为就地筑垒防守待援时,白起又在赵军营垒周围,构筑壁垒工事,防止赵车突围。可见白起重视野战筑垒的思想,对长平之战的胜利是起了一定作用的。此前的野战筑垒都是在营地四周构筑,主要目的保护自身免受敌军奇袭。将筑垒工事作为进攻的辅助手段,用于防止被围敌军突围逃走,是白起的创造性展。

此外,白起在作战的指导中,还使用了远程奔袭。如华阳之战,他由咸阳出,以平均每日百里的急行军,八日到达华阳。这对《孙子兵法》所说的“卷甲而趋,日夜不处,倍道兼行,百里而争利,则擒三将军”来说,也是一个展。他的军事思想是秦国兼并战争实践活动的产物,对后世兵学颇有影响。

白起指挥许多重要战役,平生大小七十余战,没有败绩。其平生主要的军事活动见下表:

秦昭襄王十四年(前293年)伊阙之战,在伊阙大破韩、魏、东周联军,斩二十四万。

秦昭襄王十五年(前292年),攻魏之役,夺取魏大、小城共六十一座。

秦昭襄王十六年(前291年)垣城之战,与司马错克垣城。

秦昭襄王二十一年(前286年)光狼城之战,攻赵,斩三万(一作两万),夺取光狼城。

秦昭襄王二十八年(前279年)至秦昭襄王二十九年(前278年),鄢郢之战,先夺取鄢、邓等五城,后一举攻破郢城与楚别都鄢城,重创楚军。

秦昭襄王三十四年(前273年),华阳之战,与魏冉等在韩国华阳一带败魏、赵联军,进占魏国大片城池,斩联军级十三万,溺毙赵卒两万。

秦昭襄王四十三年(前264年)至秦昭襄王四十四年(前263年),攻韩之役(陉城之战、野王之战)第一次伐韩,先占陉等九城,斩五万;第二次伐韩,攻占野王。

秦昭襄王四十五年(前262年)至秦昭襄王四十七年(前26o年),秦赵上党之战、长平之战,诱赵军统帅赵括率重兵脱同离有利阵地,予以分割包围歼灭。此役斩五万,坑杀降卒四十万。

历史上对他的评价。

苏代:“武安君所为秦战胜攻取者七十余城,南定鄢、郢、汉中,北禽赵括之军,虽周、召、吕望之功不益于此矣。”

嬴稷:楚地方五千里,持戟百万。君前率数万之众入楚,拔鄢郢,焚其庙,东至境陵,楚人震恐,东徙而不敢西向。韩、魏相率兴兵甚众,君所将之不能半之,而与战之于伊阙,大破二国之军,流血漂卤,斩二十四万,韩、魏以故至今称东藩。此君之功,天下莫不闻。……君尝以寡击众,取胜如神,况以强击弱,以众击寡乎?

夫物不素具,不可以应卒,今武安君既死,而郑安平等畔,内无良将而外多敌国,吾是以忧。

战国时期战死两百多万人,白起一人斩近百万,不愧是战国四大名将之,可惜,自古以来“武安君”历来没有啥好下场。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