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理来这是不合规矩的,但是谁叫张伟的老爹是当官的,是特权阶级,所以现场没人敢出声质疑。
七月的时候,家里收到了张伟老爹从京城里让人带回来的信。
信上,他已经从翰林院调出来了,没有直接外放,而是把他给调到了吏部任职员外郎。
让人带信回来告知,然后接家人去汴京一起生活。
“京官啊,我儿真有出息,这是祖宗保佑啊。哈哈。。。”老爷子完后开怀大笑。
当,张府门前就放起了鞭炮,接着吩咐厨房做了满满两桌子菜。
喝了几杯之后,老爷子不胜酒力便回房休息去了。
张伟和老娘、奶奶慢慢地吃着,细细品味。
平日里老爷子日子过得抠抠搜搜的,不是年节都没有这么丰盛的饭菜。
次日,老爷子回了村里一趟,交待好两个弟弟之后,还去跟村长聊了一会,大意是要村长帮忙看着这两个弟弟,既起到一定的监督作用,又起到了管教作用。
毕竟村长不但是族长,还是亲叔,是可以管教侄儿的。
之前是看张伟老爹做官了,才格外看重张老爷子的意见。
();() 现在张老爷子一家要去汴京生活,留下的良田继续交给两个弟弟打理、粮铺交给手下人打理,就怕他们想着张伟一家远在汴京,在贪念的作用下产生不好的心思。
所以叫村长代为监督,因为手下人都是从张家村里招募的,和两个弟弟一样,在村长管辖的范围内。
由村长代为监督,于情于理都合适。
接着在村里大摆宴席,请村长、族老们、各房的长者,或是村里一些有钱人家、读书人家,过来喝酒。
没办法,村里五千多人呐,不能全部都请的。
然后在城里又宴请了奶奶的娘家人、张伟老娘的娘家人、二爷爷、三爷爷、村长、县令、县丞、主簿、乡绅、豪强、书塾的先生,张伟老爹昔日的同窗等等,一起过来张府喝酒。
一场宴席下来,宾客尽欢。
挑了个好日子,张伟一家带着行李、护院、佣人,往汴京城而去。
用时近一月,终于来到了汴京。
一路上又是坐马车,又是坐船的,很是遭罪。
眼看终于来到了汴京码头,张伟迫不及待的想要下船。
可是船上人员众多,张伟一行人也只好跟着人群按顺序下船。
张伟被老娘抱着走下船,接着才把他给放到地上,牵着他的手跟在二老身后,再后面的才是护院跟佣人。
没走几步,张老爷子就看到了,当年跟着张伟老爹过来汴京赶考的厮。
“老太爷、老太太、夫人、少爷。”厮一一打招呼。
然后才解释道:“老爷因为要去衙门办公,所以派的过来码头接人,已经连续好几了,今终于接到人了。的现在就在前边带路,这边请。”
从码头走出来一段路,便看到了准备好的马车。
爷爷、奶奶上了一辆马车,张伟娘俩上了另外一架马车,一行人慢悠悠的往在汴京的家里而去。
张家在汴京的房子只是个院落,张老爷子到家后一看,有些担心能不能住得下这么多人。
老太太看到则是有些伤心,自己唯一的儿子,自己的骄傲,来到汴京也只能住这样的房子。
张伟老爹二十岁的时候高中举人,从此张家开始发迹。
三十岁高中进士,从此张家终于出了个当官的人了。
当了三年翰林官后,才成了今日的员外郎。
如此出色的儿子,想不到放在汴京却也只是个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