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情小说

言情小说>德善原名 > 第12章 初想法(第2页)

第12章 初想法(第2页)

各式点心更是姐妹俩都没吃过的新鲜样式,雕花梅球儿、雕花笋、雕花金桔、青梅荷叶、蜜冬瓜鱼儿、荔枝甘露饼、缠梨肉……

饭食上也是山珍海味,换着花样做,两人肉眼可见的丰腴了。

迎春倒好说,已经抽条,只这雪莲倒显出来婴儿肥,脸颊、手腕都胖了一圈,让老夫人看着更加喜爱。

八天过去后,以后就是一周一泡,如此想雪莲倒是高高兴兴收拾行李准备回家去,赚钱大计可是等着她实施。

还别说,这些天雪莲有些想念温柔的娘亲和彬彬有礼的爹爹了,还有那古灵精怪的五哥。

走前雪莲带着姐姐在厨房里指挥着白案师傅,用糯米粉和豆沙做了小巧的五福糕呈给姜老夫人,且做的多,借花献佛用作回礼,山庄众人或多或少皆有份。

老夫人尝了一个连连称赞:“哎哟,二姐真是巧思,这五福糕喜庆又好吃。”

待姐俩在兰庭馆陪着老夫人吃了早食后,一行人便在庄前西角门处告别,并约定好以后每日上午辰时正去姜府上绘画课。

迎春姐妹二人目送老夫人的马车离去后,在周嬷嬷和翡翠、碧玉两个大丫鬟的陪同下带着几个粗使婆子浩浩荡荡乘坐两辆马车向村西头驶去。

此刻雪莲归心似箭,她的身体经过调理,恢复的很快,并且经过锻炼,精气神十足。

姜清时夫妻虽已提前得到消息,今日二女归家,只是姜父还有教书育人的任务,所以家中只有姜刘氏和6老丈一家迎接姐妹二人。

6老丈一大早就带着儿子、大孙子,把前后院都清扫出来,喂饱家禽、家畜,食槽里换上清水。

锄了菜地里的草,又担水浇了一遍,花圃里的花、影壁旁边的绿植也都修枝打叶清理干净。厨房里的缸,担满了水。大门前的石板路,扫出几十米。

6老丈一家的到来,姜刘氏觉自己在家里无事可干了,从十几岁从北地迁来南地,虽幼时也享受了几天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但自从战争弥漫,无奈之下全家南下后,就一直忙忙碌碌。

幸好有五姨母一家的帮助,才在南山村落了户,也有了几亩田地。

姜刘氏嫁到姜家之前,属实是操劳了几年。也正因为放下身段,吃苦耐劳,家里家外,都练就了一把好手。同姐妹一起绣花,洗衣做饭,农忙时,也跟着下地。虽是吃了苦,也是贤名在外,村里无人不知,刘家的几个姑娘,知书达礼,心灵手巧。

姜清时说亲时,虽说是读书人,但无根基,自然还是要娶妻娶贤。二人年龄相当,姜清时择偶的要条件就是知书达礼,加上姜刘氏又心灵手巧,吃苦耐劳,所以这个亲事水到渠成。

刘家对这个女婿也甚是满意,姜清时并不是“百无一用是书生”,也不是手不能提,担不能挑之辈,干农活是把好手,上山下海也不在话下。成亲前到了丈家也极有眼力见,并不是之呼者也挂在嘴边死读书本的书呆子。

正因为如此,聘礼的1o两银,刘家全数陪嫁给女儿,又将从北面带来的一口带青铜锁的红木柜让女儿陪嫁过去。

在老宅那些年,姜刘氏家里家外都要劳作,安家之本,就是多干活,少说话,在教育孩子方面,也是诚信、善良,不与兄弟姐妹争吃争穿,多干活,少攀比。

迎春大些自不用说,就是下面的几个小的,日常也都要帮忙做家务,打猪草、挖野菜、喂家禽、家畜,上山捡柴,摘野果,农忙时,更要下田里帮忙拔草,捡麦穗。等苎麻成熟的时候,还要割麻、打麻、洗麻。

沟蕖的石隙,陌上的田坎,到处都长着苎麻。大人们把麻割了,大点的孩子就要帮着背回家,集体打麻。

大人用刀把麻杆从根部割断,把纤维剥离出来,再用刮刀把纤维皮去掉泡进水里,还要捶麻,晒干后就可以纺麻制衣、制麻鞋、制凉席、制麻绳。

这时候的人只知道麻衣的好处就是透气、凉爽、吸汗,其实麻衣还可以抑菌、防腐、防霉,被誉为“千年不烂软黄金”。

姜清时求读的几年,老宅里属实艰苦,三房人,二房里无成年家丁,自然活计都要落在姜刘氏的身上,一家老小省吃俭用供着姜清时科考,虽有姜员外的资助,但杯水车薪,毕竟姜家三房近二十口人。

好在姜宝珍有手艺,领着儿孙编筐、编篓,接点木工活,打点零工。等到老三学了建筑手艺,出师后和师兄弟拉起一支泥瓦匠队伍,因用料足,不拖工,质量好,在七里八乡闯出名声,慕名而来排队让去盖房,一家子的生活这才好过一些。

等到姜清时二十出头考上举人,三十出头考上贡士后,家里才开始有了进项,加上田地免了赋税,这日子才一日好过一日。

姜家三房买了牛,不仅能耕地,还能拉货拉人赚点嚼谷钱。

如今大颂朝又推广复种,占城稻产量高、成熟早,种两季,家家户户有余粮了,三房也挣腾着盖了房子。只是日子越过越好,人心却是越过越散,患寡患不均。

姜清时在义塾教书后,临分家的头两年束修没现在多,但也悉数交到公中,只有外村的学生送的束修,姜清时会回禀了父母留下来当体己,如此便惹来纷争。

大嫂姜张氏面上不说,私底下和弟媳姜王氏捅捅咕咕。

云头锦履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