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盟科学院将主要人员与资源,倾斜向这条不完全可控的空能公式课题。
第一件事情就是要给三维本宇宙建立一个膨胀模型,在这个模型中任意出入一处坐标,就能够换算出该坐标的膨胀度。
知道了该处空间的膨胀度,就能计算出该处空间具备的动能。将三维空间设定为多维宇宙的水平面,那么其空间势能都为零。
那么只要将该坐标空间的所有动能全部释放,就可以认为空间转换成了能量。可以理解为,每一处空间都是一动能弹,只要针对该动能弹进行定向拦截,动能弹就会爆炸将动能全部释放。
想要完成空间动能释放的前提就是先建立起宇宙膨胀模型,这个难吗?说实话很难,非常之难。
我们能够测算出宇宙的年龄大约是138亿年,可观测宇宙的大小是93o亿光年。但是我们无法确认宇宙的中心在哪里。
为什么这么说,先来解释一下中心这名词。在理论上,任何物体都有两个中心:质量中心和几何中心。
如果一个物体是对称且均匀的,那么它的质量中心和几何中心就会重合。可是宇宙的质量分布明显不均匀。
宇宙大爆炸之后,经过138亿年的膨胀,宇宙空间可能变成了一个形状怪异的团状结构,有的地方鼓包,有的地方凹陷。
这就造成了它的质量中心和几何中心产生了偏离。而我们自身所在的宇宙是处于膨胀之中的,也就是说我们并不在宇宙原本的几何中心坐标(质量中心在这里不做讨论)。
而处于膨胀中的我们,观察任何一处星域都是处于相对运动状态。没有相对静止的参照坐标系,就无法确定任何一处坐标的绝对度。
相当于我们在一望无尽的大海中漂流,没有任何固定参考系的情况下,我们根本就不知道自己处于这航洋的哪个位置。
因此无法确认宇宙原本的几何中心所在,也就没办法建立宇宙膨胀模型。
建立不了膨胀模型,就无法计算出目标空间的动能。也就无法对目标空间进行定向拦截引爆。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空间科学院提出了两种解决思路:
第一个思路,采用已知星系的年龄去反推这个几何中心;第二个思路,多频次从不同坐标进入四维宇宙观察三维宇宙,如果运气好,可能就会直接观察到处于静止状态的三维宇宙几何中心。
先来解释一下第一个思路,以银河系为例。
根据科学测算可知,银河系的年龄大约为134亿年,而宇宙的年龄为138亿年。
也就是说,银河系在宇宙大爆炸之后4亿年左右时形成。也就是说银河系刚形成时,离宇宙大爆炸的中心是比较接近的。
如果将宇宙大爆炸时的区域看成是宇宙的几何中心的话,那么银河系形成的时候就处于这个几何中心的边缘。
银河系围绕着室女座星系团的质心在公转,而且银河系公转度大约是每小时36o万公里。
假设银河系一直都在做匀运动,按照这个度计算,银河系在134亿年里一共飞行了将近45oo万光年左右的距离。
再加上被大爆炸崩飞的那4亿年,假设大爆炸是以光向外喷物质,我们多算一些富余,银河系差不多公转了5亿光年。
也就是说银河系在形成之后行走了5。5亿光年的距离,再加上银河系所处空间自身以光膨胀产生的138亿光年距离,银河系已经偏离结合中心143。5亿光年。
另外,还有空间膨胀自身的加度,在接近144亿光年的基础上,正好让空间的膨胀度达到了2倍光。可以求得,理论上银河系所在空间膨胀的距离为(1+2)*1382=2o7亿光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