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长安坊间出现各式过继舆论,甚至有人扬言汉家该倾国之力,马踏龙城之时,作为汉室权利核心的未央宫,却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宁静。
参与讨论的百姓们,还有翘以盼的功侯、将军们,乃至于朝堂之上的百官公卿们,都在等待刘荣对这些国际舆论的反应。
也正是在这莫名诡异的沉寂之中,刘荣时隔大半个月,再次接见的匈奴使团。
不同于上次,汉家上下君臣皆到场,匈奴使团也很不能塞满宣室殿;
——这一次,与会双方只有寥寥数人。
汉室这一方,以天子刘荣为主,丞相刘舍在旁陪侍,再加几位负责记录,外加护卫的中郎;
匈奴一方更简单粗暴——只有正使呼延且当一人。
后世人常说:解决小问题开大会,解决大问题开小会;
这场‘小会’小到如此程度,显然,是为了解决一个天大的问题……
“阔别多日,贵使看上去,似是憔悴了许多?”
于侧殿分而落座,刘荣开口便是一声看似亲切,实则暗含讥讽的调侃。
果不其然,刘荣话音未落,呼延且当的面容之上,便立时涌现出一抹如丧考妣的苦闷之色。
——此次出使,呼延且当想过会很难;
甚至想过自己会遭受屈辱。
但饶是来之前做足了心理准备,真等汉家上下君臣‘恬不知耻’的提出一个又一个不切实际的条件式,呼延且当也还是不可避免的陷入了两难。
自双方次接洽,汉室一方提出‘割让河西、东海之土’这种异想天开的条件之后,呼延且当在驿馆里的每一天,都过得无比煎熬。
期间,呼延且当甚至还借助汉人的信息网络:八百里加急,派人回单于庭轻视了一波。
直到昨日,单于庭传来指示:无论手段,只要结果。
无论通过怎样的手段,答应汉人怎样的条件,都务必要达成汉匈双方的和平约定!
这可愁坏了呼延且当。
——正常情况下,这种请示或指示,往往是字越少,事越大的。
如果单于庭的指示具体一些,比如:汉人的这个条件不能答应,换成那个;那个条件原则上不能答应,尽可能谈之类;
那呼延且当还会感觉好受一些——毕竟有具体的指示,按照指示来就行。
而今,仅仅只是得了个‘随便你怎么谈,谈出和平约定就行’的指示,却是让呼延且当纠结万分了。
按照这个路数,呼延且当真要是答应了汉人的全部请求,代表匈奴单于庭割土求和,那呼延且当回程,踏上草原的那一刻,就必定会成沦为此番,匈奴单于庭‘割土求和’‘丧权辱国’事件的背锅侠。
没人会在意匈奴单于庭,曾对呼延且当有过怎样的指示,更没人会在意作为正使的呼延且当,是否具备做这个主的权力。
草原上,无论是哪个部族,无论是贵族还是牧民,都必定会说:都是这个罪人,害得我大匈奴割土求和,丢尽了脸面!
就算单于庭多少还要点脸,愿意出面保下呼延且当,也顶多是保呼延且当性命无虞;
从今往后,呼延且当无论是想建功立业,成为草原上的英雄,还是运筹帷幄,朝着呼延氏下一代部族头人的方向迈进,都几乎不可能具备成功的机会。
用汉人的话来说:本次磋商,真要是按汉人的条件谈成,那呼延且当,就会葬送自己在匈奴单于庭的政治生涯。
如果呼延且当并非匈奴四大贵族姓氏之一:呼延氏出身的贵族,而是那些寻常部族的王子,呼延且当甚至都可能生出‘就此赖在汉人的地界,再也不回草原那鬼地方’的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