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乐十二年,大明皇家印刷厂成立,采用了改良后的全新印刷技术,名为永乐御印法,面对私人印刷作坊的兴起和书籍需求量的增加,朱棣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控制知识传播,并且降低一些书籍复制的成本,决定由朝廷出资并组织一批最优秀的工匠、学者进行改良印刷技术的研究。
采用特殊合金制造活字,这种合金比传统的木制或泥制活字更耐用,不易损坏,同时保证了印刷质量的稳定性。引入流水线作业模式,从活字铸造、排版到印刷、装订形成一套完整的生产流程,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
通过规模化生产和标准化管理,显著降低了每本书籍的制作成本。
这对整个文印市场造成了巨大冲击,大量低价的书籍冲击了市场,很多印刷的人转而寻求大明皇家印刷厂代为印制自己的文稿。
同时朝廷颁禁令,禁止私人印刷厂的存在,大量的工匠被高薪挖到了皇家印刷厂。所以原来一些随意出版印制各种文人书籍的印刷作坊要么倒闭,要么被朝廷收购。
这样那些对朱棣有不满的文人,以及在书籍中怀念建文的江南文人的书籍被排除在市场之外。你让那些五谷不分,什么都不会的文人筹备自己印刷,除了印出来自己欣赏外,有谁会帮忙代销。
更致命的打击来自皇家造纸厂。采用楮树皮与竹浆混抄的新工艺,造出的"永乐宣"洁白胜雪,韧性可承针绣,价格却仅为私造连史纸三成。当六部衙门公文悉数改用新纸,民间书坊惊觉连书写用纸都被掐住咽喉。江南世家藏书楼里的澄心堂纸突然变成烫手山芋——用旧纸抄书即显叛逆之心,用新纸则需向朝廷购买印权。
这场知识革命深刻重塑了帝国文化版图。昔日建文朝臣后裔在苏州园林中编纂的野史,只能在密友间手抄流传;曾以润笔费养活全族的落魄文人,如今捧着皇家印刷厂精印的《太祖实录》怔,他们忽然现,自己引以为傲的笔墨,已变成需向朝廷申请配额的特许商品。而那些被收编入皇家印刷厂的工匠,每月虽领双份饷银,却再不能私刻半片竹简——他们的子孙将永远失去在墨香里藏进微言大义的机会。
如果说从经济上摧毁传统江南文人的诞生基础,那么接下来从政治体制上,朱棣直接给予他们一个暴击!
当江南文脉的根须在经济寒冬中逐渐枯死,朱棣的权杖已悄然举起,准备给予这群文化贵族致命一击。这位深谙权术的帝王,在奉天殿的蟠龙柱下铺开一张大网,以金丝为经,以铁腕为纬,将整个文官体系编织成皇权的囚笼。
制文监察司的成立更是朝廷对几千年来文人话语权最后的一个暴击!
负责审核各类书籍、文章等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确保其符合儒家正统观念及朝廷政策导向。
出版许可:管理全国印刷品的行许可,所有欲公开表的作品必须经过制文司审批通过。
舆论监控:监督民间言论和社会舆论,防止异端邪说的传播,并及时向朝廷汇报潜在威胁。
官方宣传:制定并推广官方意识形态和文化政策,编辑行有利于巩固政权稳定的读物。
扬州瘦西湖畔的"青藜阁"书店,晨雾未散便卸下门板。店主程文远抖了抖锦缎长衫上的露水,将新到的《剪灯余话》塞进樟木书箱底层,这书坊间已炒至二十两一本。他抚着案头那方"耕读传家"的端砚,想起昨日几个落魄文人送来的手抄本——建文朝臣黄子澄的《哀江南赋》,墨迹未干便急着脱手。
"程老板好兴致。"
程文远手一抖,松烟墨在宣纸上洇开一片乌云。抬头见四名玄衣箭袖的汉子堵住门,腰间悬着鎏金铜牌"制文监察"。为官员方脸薄唇,手持象牙裁纸刀,正挑开《忠义水浒传》的封面,露出内页夹带的《驱除鞑虏录》。
"原来是监察司的……"程文远强作镇定,折扇"啪"地展开,"小店诗赋经史俱全,大人是要寻《四书集注》还是《性理大全》?"
"程老板。"官员刀尖抵住书页,"圣上三月前特设制文监察司,专查'文字奸罪'。您这《哀江南赋》手抄本,怕不是要教扬州百姓都学黄子澄?"
程文远额角渗出细汗:"此乃托名之作,怎可当真?小店……小店愿将藏书供大人筛选。"
"筛选?"官员冷笑,抽出怀中黄纸诏书,"凡藏禁书三本以上者,杖八十;印售者,斩。程老板可知,您这樟木箱里藏着十二本《剪灯余话》?"他忽然俯身,刀尖挑破箱底夹层,"还有这《效颦集》手抄本,署名竟是方孝孺门生!"
程文远脸色煞白,折扇坠地:"圣上……圣上不是要兴文教吗?"
"文教需合圣意。"官员招手,门外锦衣卫鱼贯而入,檀木书架轰然倒塌,"程老板,请吧。"
"且慢!"程文远突然挺直腰板,"我程氏乃扬州望族,先祖曾随太祖北伐!尔等敢动……"
"太祖?"官员从袖中抖出《扬州氏族谱》,朱批"查抄"二字猩红刺目,"圣上亲批:'程氏三代皆领乡荐,却纵容子弟贩售逆书,当诛其不臣!'"他挥手,铁链铿锵,"带走!"
程文远踉跄着被拖过满地书页,忽见《哀江南赋》残页上墨迹斑驳:"宁为玉碎,不为瓦全",这原是黄子澄就义前的绝笔。他张了张嘴,未及出声,一口鲜血喷在监察司的铜牌上,鎏金字迹愈刺眼。
三日后,青藜阁原址竖起"文祸警示碑",程氏藏书在瘦西湖畔付之一炬。监察司官员望着熊熊火光,将象牙刀擦得雪亮:"圣上要的,便是这扬州城的文人,从此只知有永乐,不知有建文。"
气的那些文人直跳脚,部分文人要组织去太祖陵前哭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