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一户人家都有勤快能干的婶子媳妇,她们作为家里的代表跟着柳柏学蒸馒头赚钱,个个脸上都觉得有面儿,因此干起活来更不含糊,都是生下来就围着灶台转的,柳柏教的又面面俱到,讲的清清楚楚,是以不到一天时间,大家就能葫芦画瓢的做出个样子了。虽然有些时候揉面的力道掌握不准,一些精巧的地方不能像柳柏做的地道,但不过就是影响了一些口感。在温饱面前,口感早已经不重要了。
于是第二天黑山村五十几户人家,在天还未亮时就忙碌起来了。烟囱里冒出了徐徐炊烟,在村外驻扎的官兵远远看着,肚子一个个咕噜作响。这几日,他们天天只一碗稀粥,脸都熬绿了。
大家开始蒸馒头了,柳柏做好家里的几锅,和苗姐儿分头在其他五十一户里监督,时不时指点一番。
很快,第一批馒头出锅了,这些自然先给驻扎在黑山村的官兵们吃。
老赵村长在村口支起了一个大摊子,村里所有馒头蒸好了都放在这儿,官兵排着队到这儿来领。
作为官兵,自然都是经受过训练的,所以即便看到热腾腾宣乎的大馒头口水直流也要把队排齐。但是领到馒头后,一个个迫不及待咬下去,第一口之后是更疯狂的第二口,三四口一个馒头就下了肚,等手里没东西的时候才反应过来:“他妈的,太好吃了,老子一口就没了。”
另一个边流泪边强自安慰:“没事儿,晚上还有一个呢。”
“三儿,是不是兄弟,是兄弟把你馒头让我咬一口。”
领着馒头哦的官兵们吵吵闹闹吃的满意。秦锋、柳柏和其他黑山村人看着,心里也得意:以前他们看都不敢多看一眼的官差,现在抢他们做的馒头吃,这简直就是扬眉吐气,扬眉吐气啊。
柳柏、秦锋、姜鱼三个人有条不紊的安排着每天的活计,黑山村人劲头十足齐心协力,军队的供粮开始正常运转起来。但是这时候大雪又开始下。
盛正清给了命令:黑山村每日再蒸三千个馒头分发给难民。另外鲍信需派人带领军队给老百姓修缮房屋。那些已经没有居所的,盛正清将他们迁到到了番禺乡关北村。这个村子以前因为战乱,现下已经没什么人住,但是房子都还在,流民可到这里暂居。他还承诺:若是居住到开春,他将把关北村的土地分给百姓私有。
虽然这里的土地已经荒废有些年头,但是在勤劳的大盛朝百姓眼里,这都不是事儿,能有自己的土地,这种诱惑可以抵挡一切困难。
很快,四面八方的难民自发向关北村聚集而来。
此时朝廷也派下太医署的大夫负责治疗因大雪之后水位上升而带出来的血吸虫病。
在朝廷各级官员以及百姓齐心的努力之下,一切都在向好的方面继续发展。
一个月过去,一切按计划进行,粮食甚至比预期的还要用得少。可是明明早已立春,天气依然没有回暖的迹象。
又过了一个月,天气依然极寒。所有人心中开始隐隐担忧。如果不能按照时节播种,那么到了秋天,庄稼的收成会大大减少。现下,虽然有了朝廷的赈济和柳柏的糠面馒头,但是如果寒冷持续下去,是否还能维持目前的稳定,大家就都说不好了。
所有人在期盼中又过了一个月,年后已经过去三个月了,天气依就没什么变化,一如既往的大雪一如既往的寒冷。
这个时候存粮开始告罄。盛正清估计,剩下的粮食勉力只能再支撑一个月。他又找上了柳柏:“可否多用些谷糠,再减少些粮食?”
“大人,现在灾民和官兵每日吃的粮食自打三个月前已经是最少的定量了,三个月下来大家虽然饿不死,但有不少饿的皮包骨头。如果再减少用量的话”柳柏没有再说下去。
盛正清知道柳柏的未说之言,可他也没了办法,一道道奏折送到皇帝面前,皇帝也愁,天下之大,到处都有困难,国库空虚捉襟见肘,堂堂一个王朝,拆东墙补西墙的过日子。
又过了几天,柳柏找到盛正清:“大人,我可将树皮蒸熟后捣碎加入米糠做出另一种食物,这样能让大家饱腹的同时也能再省一些粮食。”
盛正清拍案叫好:“丰德县有你是百姓的福气,等此次天灾度过啊,我定要将你上表天听,恳请陛下给你册封。”
柳柏惶恐:“我万没有这样大的功劳,不过是应尽的本分罢了。”
虽然冰雪没有消融的迹象,但立春的日子到了,之后便是三年一度的春闱。
所有人都没有关注到这件事情,都在一心一意做糠面馒头树根发面的时候,一个消息传回了黑山村:柳璞玉科举中了!
消息一出,黑山村又不平静了,无他,柳璞玉是黑山村第一个中举的读书人。
“诶呀妈呀,咱村也出状元郎,以后有官老爷啦?”
“啥状元,还早着呢。”
“那也不得了哦,往后干啥都不用交税,每个月还有官粮。”
“你说的那得参加会试过了才行,柳璞玉就一个乡试,有什么了不起的?”
“你今年不是也去考试了?我算算这是第三,不对,第四回了,你看看柳璞玉,头一回就中了,以后说不定也能再中。”
自打柳大龙进了牢狱,柳璞玉行事就低调起来,说来有大半年没回村了。柳陈氏和柳如花平时也不爱出门,两人都尽量避免着出现在人前。
柳璞玉乡试中了的消息传回来之后不久,他回村了,穿着书生长袍,手里一把扇子,背上一个书箱,文质彬彬,颇有几分读书人的清俊之气,和以前从不正眼看人的模样大不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