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恪怀揣宝剑,躲进了卧室,脸上却始终带着一丝为难。袁氏很快察觉到异样,勃然大怒,责问道:“我让你从困苦中解脱,享受舒适生活,你却不念恩义,还想对我做出这等恶劣行径,这样的心肠,猪狗都不屑于吃剩饭,你怎么能在世间立足呢?”
孙恪被一顿痛批,面红耳赤,心有愧疚,赶紧磕头道歉:“我只是听从表兄的建议,并非我本意,我愿意以血为誓,今后绝不会再有其他想法。”
孙恪满脸是汗,趴在地上,袁氏现了那把剑,轻轻一折,宝剑竟如断藕般脆弱不堪。孙恪更加害怕,几乎想要逃跑。袁氏却嫣然一笑,说:“张闲云这个小子,不懂得用道德义理引导你,反而教你去做坏事,我得找机会教训他。不过看在你真心悔过的份上,咱们已经相伴几年,你不必过于担心。”
孙恪这才稍微安心。几天后,孙恪在路上碰到张生,抱怨道:“你差点让我捅了马蜂窝,差点儿没命了!”
张生询问宝剑的下落,孙恪据实以告。张生听后大惊失色:“这不是我所能预料的。”
他心生恐惧,再也不敢去找孙恪。又过了十多年,袁氏已经养育了两个儿子,家里管理得井井有条,不喜纷扰。后来,孙恪去了长安,拜访了旧友王相国缙,被推荐给南康的张万顷大夫,出任经略判官,带着全家前往任职。每次袁氏看到青松高山,总会久久凝望,似乎心中有些不快。
行至端州时,袁氏提议:“离这里半程,江边有个峡山寺,我有个旧日的徒弟僧人惠幽,就住在这个寺里,已经几十年没见了。惠幽大师修为极高,能识别事物本质,善解尘世烦恼,如果能在那里用餐,对我们南行是有福气的。”
孙恪答应了,准备好斋饭素食。到达寺庙后,袁氏显得很高兴,换上新衣梳妆整齐,带着两个儿子走进老僧的院子,熟悉得仿佛常来常往。孙恪对此感到十分奇怪。袁氏拿出一个碧玉环子献给僧人,说:“这是咱院里的旧物。”
僧人不明所以。斋饭过后,几十只野猿手牵手从高高的松树滑下,来到平台上进食。随后出悲伤的嘶吼,攀着藤蔓跳跃离去。袁氏看了颇为动容,随后拿起笔在僧院墙壁上题诗:“恩情束缚此中心,无端幻化险沉沦。何不追随伙伴去,长啸一声隐雾林!”
写完后,她将笔一掷,抚摸着两个儿子,哽咽了几声,对孙恪说:“好好生活,我要永远离开了!”
她撕开衣服,瞬间变成一只老猿,追随着哀啸的猿群跃上树枝,消失在深山之中,但在即将抵达深山时,她又回头看了看孙恪。孙恪惊恐万分,仿佛魂飞魄散。过了一会,他抱着两个儿子痛哭一场,然后询问老僧。老僧这才明白过来:“这只老猿是我当年做沙弥时饲养的。开元年间,高力士大人路过此地,看它聪明伶俐,便用许多丝绸交换带走。听说它被送到了洛阳,献给了天子。那时,有不少使者都说它的智慧群,在上阳宫内深受喜爱。后来安史之乱爆,就不知道它去了哪里。唉,没想到今天能再次看到它的奇异变化。那个碧玉环,原本是诃陵胡人所赠,当时也随着老猿一起离开了,现在我才明白这一切。”
孙恪满怀惆怅,在峡山寺附近停留了六七天,最终带着两个儿子黯然返航,再也没有完成原来的职务。
十五
在那个盛世繁华的开元年间,有位姓李的女士,嫁给了贺若氏,丈夫去世后,她选择了出家为尼,法号真如,定居在巩县孝义桥边。真如尼姑品行高洁,备受远近人们的敬仰。天宝元年的七月初七,她在精舍门外洗手的时候,天空中忽然飘来一团五彩斑斓的云气,云中伸出一只看不见主人的手,小心翼翼地递给她一个袋子,叮嘱道:“好好保管它,千万不要跟别人说。”
真如遵照嘱咐,小心翼翼地保管着那个神秘的袋子,从未提及此事。直到天宝末年,安禄山掀起叛乱,中原大地一片动荡,士绅百姓纷纷南逃,真如辗转流离,最终落脚在楚州安宜县。肃宗元年农历十一月十八日晚上,真如居住的地方突然闯入两位身穿黑衣的神秘人,他们引领着真如往东南方向走了大约五六十步,来到了一座神秘的城市。这座城市楼宇巍峨,戒备森严,被称为“化城”。
城市中央矗立着一座大殿,殿中坐着一位身披紫衣、头戴宝冠的人,被称为天帝,此外还有二十多位同样装扮的人,被誉为诸天。诸天们讨论起人间的战乱,一位天帝感叹:“人间战乱已久,杀戮太多,血腥之气直冲天庭,不知该如何拯救。”
一位神仙提议:“不如用神宝压制。”
另一位神仙说:“应当启用第三件宝物。”
又有神仙提出异议:“如今戾气旺盛,污秽毒素凝聚,第三件宝物恐怕难以对抗,必须使用第二件宝物,那样才能平息战乱,净化乱世。”
天帝赞同道:“不错。”随后取出一件宝物交给真如,并嘱咐她:“你去让刺史崔侁将这件宝物呈送给天子。”
天帝又对真如说:“先前给你的那个小袋子中,装有五段神奇宝物,人臣可以看到。而这次的八件宝物,只有帝王才配得见。你要小心保管,千万不要随意更换。”
天帝还将宝物的名字和使用方法一一传授给真如,随后派那两位黑衣人护送她返回人间。
次日,真如便前往县衙,代理县令王滔之得知此事后,立即将详情上报州府。州府接到报告,正巧刺史即将启程,他将县衙的报告展示给下属卢恒,并指示道:“安宜县出现了妖尼之事,真是离奇古怪,你快去查个究竟!”
卢恒匆匆赶至县里,召见真如,打算依法处置她。真如淡定回应:“这是天帝的旨意,岂敢违背!况且宝物并非人力所得,你们又何必疑虑重重?”
话说在那个神秘的夜晚,真如尼姑从神秘口袋中掏出了五件稀世宝物,一一展示给卢恒看。第一件是“玄黄天符”,长得就像大臣上朝时捧的那个笏板,长约八寸多,宽约三寸,上圆下方,顶部还有一个孔洞,材质是黄玉,色泽饱满如蒸熟的栗子,质感细腻如凝脂,据说能驱散人间的战争、瘟疫和邪气。第二件是“玉鸡”,栩栩如生,全身羽毛清晰可见,是一块白玉雕刻而成,只有当统治者以孝道治理天下时才会显现。第三件是“谷璧”,直径约五六寸的白玉璧,上面的纹路如同自然生长的粟粒,非人工雕琢所能比拟,持有此璧,五谷丰登。第四件则是“王母玉环”,一对白玉制成,直径六寸,内外圈比例恰到好处,国王得到它们,能让海外各国臣服。
卢恒看着这些宝物,半信半疑地说:“你说是玉没错,但怎么就知道是宝物呢?”
真如见状,把宝物拿到空中照射,每一件宝物都放射出耀眼光芒,直射太阳,令人抬头望不见光源尽头。卢恒和其他县吏目瞪口呆,次日刺史崔侁到来,卢恒将此事如实汇报,并强调这些宝物或许是上天赋予的。
崔侁亲自查验,惊奇不已,便邀请真如到府中,想亲自见识这些宝物。真如起初不肯,但在崔侁的再三恳求下,她又展示了另外八件宝物:一是“如意宝珠”,浑圆剔透,大小如鸡蛋,放在室内犹如满月般明亮;二是“红靺鞨”,硕大如栗,鲜红如樱桃,看似轻轻一捏就会破碎,但实际上坚硬无比;三是“琅玕珠”,形状类似环,缺口四分之一,直径约五六寸;四是“玉印”,大小约半个手掌,印文如鹿蹄印痕,接触物体时会显现形状;五是“皇后采桑钩”,两枚细长如筋,末端弯曲,材质似金似银又似熟铜;六是“雷公石”,两块斧头形状,长约四寸,宽约一寸,质地细腻如青玉。
这八件宝物置于阳光下,便会散出直达天际的白气,放入暗室中,则能照亮如月。至于如何运用这些宝物压制邪恶,真如都保密,无人知晓。崔圆把这些神奇的事迹记录下来,并上奏朝廷。真如预言说:“天意是要崔侁传递这些宝物。”
崔圆被吓得不敢违抗天命,于是让卢恒陪同真如将宝物献给朝廷。当时正值叛军史朝义围攻宋州,南方申州又陷落,淮河道路中断,真如一行只得取道长江,经过商山入关,于建巳月十三日抵达京城。此时肃宗病情严重,见到宝物后,催促代宗上前,并告诉他:“你从楚王被册封为皇太子,如今上天赐予宝物,出自楚州,这是天意认可你,你要好好珍惜。”
代宗虔诚接受了父亲的赐予,并在得到宝物的当天,改年号为宝应元年。继位后,代宗将楚州升级为上州,安宜县提升为望县,并改名为宝应县,刺史和进宝官员都得到了晋升,真如也被尊称为“宝和大师”,得到了更多的恩宠。从此以后,战乱逐渐平息,粮食丰收,国家逐渐步入了安定繁荣的局面,人们都称这是宝应之年的祥瑞象征。
真如当年现宝物的地方,位于河边,环境开阔且风景秀丽。后来,这个地方被六合县尉崔珵占据,西堂成为当地传说中的圣地。即使是西域的胡人路过那里,都会远远望向那片土地,怀着敬畏之心驻足礼拜。
十六
在唐大中初年,有两个老朋友陶太白和尹子虚,他们可是杠杠的好基友,经常结伴游走于嵩山和华山之间,一边采集松脂和茯苓,一边享受着大自然的乐趣。某日,两位老哥带着自酿美酒,攀登芙蓉峰,探寻未知的仙境,在一片繁茂的大松林下歇息,把酒言欢,正喝得兴起,忽闻松树梢上传来阵阵笑声。两人好奇心爆棚,起身问道:“莫非是神仙驾到?能否下凡来共饮一杯?”
笑声传来:“我们可不是山精树怪,我是秦朝的劳役,她则是秦宫的女子。闻到你们美酒飘香,我们也想品尝一下。只不过我们现在的模样变了,毛各异,怕吓到你们,所以请你们耐心等待,我们会回洞穴换套行头再来。”
两位老友欣然应诺,耐心等待。不久,松树下果然出现了一位古装翩翩的男子,风度优雅;还有一位女子,髻高挽,身着彩衣,两人携手而来。陶太白和尹子虚上前行礼,欢欢喜喜地请他们坐下。陶太白好奇地问:“两位神仙究竟是何方神圣,怎么会在这深山之中?既然有幸相遇,能否解答我们的疑惑?”
那位古装男子娓娓道来:“其实,我不过是秦朝的一名劳役。老家在秦地,小时候刚好赶上始皇帝痴迷长生不老之术,被徐福忽悠,征集了上千童男童女去寻找不死药,我也在其中。那阵子只见浪花翻滚如雪,海市蜃楼遮天蔽日,险境重重,但我还是凭借着机智,侥幸逃脱了那次劫难。回家后改了名字,投身儒家,谁知没过几年,始皇帝又下令焚烧书籍,坑杀儒生,我又一次身处危机,再次靠奇谋自救。之后又改头换面成了建筑工人,却又参与了修建万里长城,从西边的临洮一直延伸到东海边,风吹石走,寒云蔽日,身心疲惫至极,但还是凭借智谋逃脱了苦难。最后一次,我化身工匠参与秦始皇陵的建造,深知必死无疑,又一次巧妙脱身。总共四次面临生死边缘,四次我都靠智勇逃生。眼见乱世无常,我便逃到了这座山上,靠着松脂和果实维生,竟也活到了现在。而这位毛女,曾经是秦宫的宫女,我们一起逃过了骊山的殉葬之难,共同隐居在此,也不知道已经过去了多少个年头了。”
两位老者陶太白和尹子虚听了古丈夫的讲述,惊讶道:“哎呀,从秦朝到现在,王朝更迭已有九代,跨越千年时光,历史洪流中的兴衰往事,真是数不胜数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