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情小说

言情小说>好莱坞 动作巨星 > 第471章 论首富如何不吸引仇恨万字大章(第2页)

第471章 论首富如何不吸引仇恨万字大章(第2页)

新闻报道的开篇,先是用回顾的写法,总结了林源的人生起点。

在这种新闻报道中,每一行文字都不是随便写的,而是有深刻的目的。

林源自然能看出,《纽约时报》这么写的目的是什么,那就是先向观众强调并植入一个观点:

林源不是含着金钥匙出生的富二代,他是从纽约贫民区中挣扎爬出来的底层出身。

这样的文字放在最开篇,可以建立读者对林源的身份认同。

要是一上来就吹嘘林源多么有钱,几年大赚多少,这种写法的媒体多半是心怀恶意,在借机煽动民众对林源的嫉妒。

虽然林源没有看福克斯新闻的报道,但他可以猜出一定是这么干的。

果然,大量的读者留下了评论:

“好励志啊!林源竟然是孤儿,小时候一定吃了不少苦吧?想过去都替他心疼,好想抱抱他。”

“我很熟悉布鲁克林的贫民区,因为我也是在那儿长大的,我想说在那种地方长大,你很容易变成一个小偷,骗子,甚至是瘾君子,林源生长在那儿,还能获得如此成就,真是太不容易了!”

“其实贫民区也并不是不会出有成就的人,不少的黑人体育明星,不都是从贫民区中拼杀出来的吗?只是成长于贫民区的人,哪怕是长大后取得了成功,也难免会表现出很多暴户特质,比如说疯狂的炫富,报复性物质消费什么的。

但你在林源身上,完全看不到这些陋习。他真的是完美到令人赞叹。”

“我是黑人,以前我和林源是同一个学校的同学。他不富裕,但是对我们黑人兄弟们很大方,总是慷慨的分享他并不多的零食给我们。”

“分享?不是我想的那种被动‘分享’吧?”

“说什么呢!你看林源像是胆小怕事的人吗?我想说的是,林源从小就是一个慷慨大度,乐于分享的人。”

看到读者们几乎清一色的对自己的理解,林源点点头,继续往下看。

紧接着,《纽约时报》继续写道:

“2ooo年,林源迎来了他人生中的转机。”

“在《度与激情》剧组中跑龙套的他,大胆的向科恩导演,提出了一个拍摄计划。”

“这个拍摄计划,只有短短不到1分钟的剧情,但林源却需要冒着生命的危险来完成。”

“这是林源第一次在电影中,不顾自己的安危,完成了极为惊险精彩的镜头。”

看到这里,林源只能说,《纽约时报》真是太懂得铺垫了。

文章一开篇,先是铺垫了他的底层出身。

紧接着,又铺垫了他事业的低起点。

写他在《度与激情》剧组中,跑龙套。

这么写读者立刻就会感到同情,因为有很强的代入感,每个人都会觉得没有背景的自己,如果走上林源的道路,也必然同样是跑龙套出身。

然后笔锋一转,写跑龙套的林源,是怎么的充满勇气,为自己赢得命运的转机。

这么写,读者的感受肯定是级励志,对林源的观感会变得更好。

果然,针对这段文字,读者们纷纷留下了自己的感言:

“林源真是太不容易了。据我所知,这个龙套的机会,都还是范。迪塞尔帮他争取来的。”

“《度与激情》那一段跳车戏,我印象很深刻。那是我第一次看到林源的电影,当时我的感受就是,这个人不要命了吗?好莱坞是不是又要出一个辰龙了?”

“是啊,那时我印象也很深刻,我很担心这么帅气的一个演员,就因为拼命博眼球而在某一天丢了自己的性命。”

“结果到了后来我才现,我们这是在担心什么啊?那可是源神!比起他后来那些惊险了一万倍的演出,这场跳车戏简直是太小儿科了。”

“不过林源真的是很有进取心,他牢牢的抓住了自己的每一个机会。没有《度与激情》,就没有他的今天。”

其实很多读者并不是在《度与激情》刚上映时,就看过这部电影,并记住林源的。

毕竟《度与激情》也不算什么特别成功的电影,林源在那部电影中,也不是什么特别重要的角色。

大多数的观众,还是在林源成名后,以“考古”的方式,重新看《度与激情》的。

因此,《纽约时报》提起这部在《度与激情》,并不是因为这部电影有多成功,对林源的事业有多重要。

而是因为这部电影中,林源的起点足够低,能够挑起观众的认同感。

实际上,林源的部电影,并不是《度与激情》,而是《卧虎藏龙》。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