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卧虎藏龙》中,林源的角色是戏份并不轻的男二号,罗小虎。
林源最初的贵人,其实是李安导演。
李安导演一直喜欢调教并使用新人……长得好看的新人。
汤唯,赵文瑄,林源……都是李安导演掘出来的新人。
但《纽约时报》很聪明了避过了这一点不谈,用春秋笔法挑选出最有利于林源的点,来展开描写。
这就是新闻学的魅力,不用说假话,说的每一句话都是真的。
很多时候真相是不存在的。
每一件事都有很多面,针对性的展示哪一面给大众,就会带来完全不同的结论。
难怪新闻行业,被称为无冕之王。
任何一个国家,新闻这种口舌领域,都是权力最至关重要的一环。
甚至动一场政变,往往第一目标是武库,第二目标就是机场和新闻电视台。
因此,哪怕展到了今天,林源也完全没有想要进军传媒领域的想法,他作为一名华裔,碰这个领域过于敏感了。
让他想起后来某个叫TikTok的公司,在北美遭遇到的那堆糟心事。
有华纳集团作为盟友,还有贝蒂的亚当斯家族在传媒领域的影响力,对于目前的林源来说,也许进攻能力不足,但防守却是绰绰有余,这样就够了。
《纽约时报》这篇报道,就相当的出众,林源已经开始理解,为什么艾森先生坚持让自己看看这篇新闻了。
确实令他感到相当满意,引导舆论的水平,可谓是登峰造极。
他继续往下看:
“林源在《度与激情》中的搏命出演,征服了科恩导演。”
“他相信,林源必然会成为一名传奇。”
“出于爱才之心,他想要帮助林源获得更大的舞台,让更多的人看到他。科恩导演开始利用自己的人脉关系,为林源谋取更多的演出机会。”
“但林源的命运,就因此改变了吗?”
“林源的第一次毛遂自荐,就受到了羞辱!”
“原本他想要争取《木乃伊归来》的出演机会,为了争取这个机会,他花费了1oo多个小时,精心准备了一整套动作设计方案,还拍摄成了视频,可以说是诚意满满。”
“但是索莫斯导演根本不给他这个机会,那个白人至上的种族主义者,以林源是黄皮肤的亚裔为理由,拒绝了他。”
美国没有为逝者讳的习俗,不像东方文化那样,一个人死了尽量就不说他坏话了,而是死了不更好拉出来当靶子吗?
不会反抗的靶子,简直不要太好用。
《纽约时报》把这段林源被拒绝的往事,又翻了出来。
林源的被打压,还是因为种族歧视被打压,在美国这是决不能触碰的政治正确高压区,立刻就会受到大众最广泛的支持。
果然,评论区清一色的表示愤慨:
“没想到林源这样的天才,在崛起的时候,也要受到歧视?真是太令人气愤了,那个什么索莫斯导演,简直不得好死!”
“他确实不得好死了……想要整林源失败后破产,还欠了一大笔债,最后不得不从凯莱德酒店一跃而下。”
“真是太解气了,现在想来,幸好林源没有出演那部《木乃伊归来》,那种烂片根本就配不上他。”
“可要是林源出演了《木乃伊归来》,说不定那部电影就不再是烂片了呢?”
“林源真是太争气了,越是打压他,就越要证明自己!”
“林源不仅代表了出身贫民区的底层大众,也不仅代表了黄皮肤的亚裔,我觉得他代表了所有在美国生活的少数族裔,他是美国梦的真实表现。”
看到这些评论,林源真是感慨,《纽约时报》真是太会带节奏了。
有些富豪家以后,觉得自己迹前的那些屈辱太过于丢脸,喜欢粉饰自己的过去。
但聪明的富豪,反而喜欢凸显自己受过的苦,那些伤痕不仅不丢脸,还是拉近和大众距离,降低大众仇恨度的有利手段。
林源这段受到索莫斯导演打压的往事,以前是从未在大众面前说过的,因此读者们基本是不知道的。
今天突然展示在读者面前,立刻就会引起他们的愤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