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的河南,若是遇到貪官,連小地主也活不下去。
袁時中全家先是淪為自耕農,漸漸的又兼著佃耕土地。被官府不斷催逼,家人相繼餓死,他只能逃荒到開州做乞丐。
歷史上,此人揭竿而起,由於軍紀良好,百姓踴躍投靠,迅在眾多義軍中脫穎而出,全盛時期擁受到朝廷圍剿李自成的待遇。
袁時中的思維模式偏向於讀書人,他不願做反賊,始終想著招安轉正。
投降滿清之後,袁時中總覺得不舒服。
因為滿清對百姓盤剝甚重,絲毫不亞於大明官府。他雖然被封為侯爵,滿清卻不撥發軍餉,甚至不給俸祿工資,全靠袁時中自己籌措。
這似乎跟以前當反賊沒啥兩樣啊?
袁時中愛惜羽毛,顧及自己的名聲,一直靠找地主勸糧度日。而且,他不喜歡剃髮,非常厭惡後腦勺那根辮子!
多爾袞在時,袁時中不敢造反。
多爾袞一走,附近沒了八旗兵,袁時中立即就想著倒戈。即便吃了敗仗,也可跟著大同軍撤退,前往不用剃髮留辮的漢家地盤。
……
西華縣城。
祖大壽問道:「偽同大軍還有多遠?」
「敵方騎兵已至數里外,敵軍主力估計還有幾十里。」吳三桂說。
「全軍撤往扶溝,」祖大壽說,「若袁賊(袁時中)敢殺來,便在野外將其殲滅。若袁賊守城,血戰廝殺也必須把扶溝縣城拿下!袁賊不除,咱們便是腹背受敵。」
吳三桂建議道:「不如帶兵去太康。這樣一來,既不會腹背受敵,同樣也能阻住敵軍,不讓敵軍去馳援商丘。」
祖大壽猶豫不決。
吳三桂的計策確實可以,但必須拋棄大量輜重,因為不能走水路行軍。一旦帶上全部物資上路,就必須使用數萬民夫,而他們身後還會有追兵。
袁時中突然跳反,把祖大壽的計劃全打亂了!
在此之前,祖大壽可以選擇守城,也可以選擇出城作戰,還可以選擇退守扶溝。現在卻啥都不能選,要麼回師把袁時中弄死,要麼拋棄輜重前往太康縣。
出現這種情況,純粹是滿清自己種下的惡果。
滿清擴張度太快,半年之內拿下四個省,亂七八糟的啥人都願收編。更可怕的是,根本就沒有足夠的糧食,無法真正掌控各路降兵。打仗的時候,甚至在降兵降將的地盤搶劫。
這種做法,一路高歌猛進肯定沒問題,遇到大同軍阻攔就要矛盾爆發。
甚至都不用等滿清吃敗仗,戰局僵持稍微久些,就必有降兵降將再次倒戈。
而趙瀚的仁善之名,也終於顯露出號召力。
沿途所過之地,百姓熱情迎接,就連饑民都知道,跟著趙皇帝肯定有飯吃。甚至是一些地主士紳,不滿於滿清暴政,散盡家財支持趙瀚打仗。
進入歸德府地界之後,每天都有士紳,帶著自募的鄉勇來投。
鄉勇部隊就已經將近兩萬,饑民組成的義軍更是接近十萬。有些鄉勇和饑民,甚至是從開封府繞來的,跨州過縣都要來投靠趙皇帝。
嗯,把趙皇帝的軍糧消耗得飛快,一個個好胃口能把人吃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