彌爾頓說:「尊敬的皇帝陛下,我在南京看到很多平民也識字,陛下還出資建造了公共圖書館。對此,我深表敬意,我認為陛下是一個重視教育的偉大君王。對於教育,我也有一些個人見解。」
「請暢所欲言。」趙瀚說道。
彌爾頓說:「教育的起點,是學習語言文字。學習語言,不僅是學會說話,更要理解文字背後的深層含義。否則的話,就算掌握了全世界的語言,也是一種浪費時間的行為。教育應該從兒童的智力出發,不能強迫孩子背誦書寫文章、詩歌和演說詞,這些在兒童擁有足夠的判斷、閱讀、觀察積累之後才合適。教授各門類學科時,需要先培養孩子的學習興,應該從最簡單的學科開始。英國的教育,一上來就傳授邏輯和形上學,這是嚴重破壞兒童學習興的行為。」
「閣下說得很有道理。」趙瀚這次沒敷衍,而是真心贊同。
彌爾頓繼續說:「我認為,學校活動應該有三部分,即學習、鍛鍊和飲食。中國的學校教育辦得很好,唯一的遺憾是,取消了集體午餐,學生可以回家吃飯。學校集體午餐,可以增進學生之間的情感,也可以培養他們節約食物的美德。」
趙瀚問道:「英國的都有多少學校,又有多少學生?」
彌爾頓有些尷尬:「倫敦的學校雖然不多,但數量一直都在增加,平民比一百年前有更多的機會讀書。」
英國最開始全是教會學校,教會壟斷了教育權力。歐洲宗教改革,打破了教會對教育的壟斷,一些富人開始捐款辦學。如今又出現了集資辦學,就是某個街區的居民,每家出多少錢建學校。
至於英國政府,沒有一毛錢的教育經費,頂多國王私人出錢辦學。
英國的初級教育分兩種,一種是英語學校,教平民子弟讀寫和算帳。一種是貴族語法學校,還會教拉丁文、音樂等課程。至於歷史什麼的,那得進入大學之後才能學習。
目前,劍橋等頂級大學的學生來源,33%出身貴族,27%出身手工業者,16%出身商人,15%出身自耕農。總體人數,非常少!
趙瀚說道:「南京城內外,包括近城郊區在內,12歲以上的在籍人口近百萬。算上流動的外地戶籍,已經過一百一十萬人。一共有十二所小學、四所中學(包括私立女校),中學和小學生的數量,每年保持在兩三萬左右。以前是有免費午餐的,可入學兒童越來越多,開支實在太大了。英國的學校,可以集體用餐,中國卻很難做到。」
這一串數據,把彌爾頓都聽傻了。
英國那邊除了教會學校,其餘全是慈善辦學。規模大的,全校百餘人,規模小的,全校十幾人。
而中國,僅南京城內外,每年的中小學生數量,就能維持在兩三萬左右,這比整個英國的學生總數還多。
等等,中國的都,人口有11o萬,還只計12歲以上的?
彌爾頓目瞪口呆,他知道南京人多,出門逛街到處都是人。可這尼瑪也太多了吧!
「請問陛下,中國全國有多少人口?」彌爾頓問道。
趙瀚笑道:「如今應該已經上億了吧,過幾年統計之後才知道。」
彌爾頓被震驚得失語,完全不知道該說啥。
十多年前,他寫了篇文章叫《論教育》,提出由英國政府出錢搞學園制。
學園的規模應該搞大些,一個學園能容納13o名學生。這就是彌爾頓所能想像的極限,南京城裡一個班好幾十人,如此規模他做夢都夢不到。
緩了一陣,彌爾頓說道:「陛下,我能參觀南京城裡的學校嗎?那種普通的平民學校,不是貴族學校。」
「當然可以。」趙瀚並不拒絕。
參觀了又有何用,難道還能說服英國政府出錢辦教育嗎?
英國的公立學校制度,那得等到工業時代了。資本家需要識字會算的打工仔,所以才推動公立教育,如今離那個階段還早著呢。
離開紫禁城的路上,彌爾頓感慨說:「這是怎樣一個偉大的國度?擁有上億的人口,僅都就有幾萬學生。如果把這些學生,組成一支軍隊,只要訓練一年,全世界都找不到對手吧。」
馬維爾說:「作為使節,我們應該推動中國與英國結盟。印度是南亞的霸主,我們已經得到了莫臥兒皇帝的青睞。中國是遠東的霸主,如果能得到中國皇帝的青睞,英國就能取代荷蘭在亞洲的地位,奪取荷蘭在亞洲的全部利益。」
「直接請求結盟,估計非常困難,」彌爾頓說道,「可以邀請中國官員,到英國進行訪問。讓中國官員看到,英國是真的在跟荷蘭對抗,或許在有共同敵人的情況下,能夠迅拉近兩國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