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时代尚没有化学概念的出现,自然也没有氮、磷、钾这些名词。
大臣们不知道是情有可原的。
皇帝和崔尚书之所以知道,都是从阮卿嘴里听来的。
欧逸珩和户部官员将各地土壤取回来之后,经过不同的研究对比,以及对各地农作物生长期间存在的毛病进行分析。
最后得出一个结论,土壤缺少某种东西。
且每个地方的土壤缺的东西还不一样,至于缺的这种东西具体叫什么,他们也说不清楚。
阮卿听完他们的结论后,忽然想起上辈子一个搞种植的朋友曾和自己说过的话。
他说古代的人口少,是因为粮食不够。
而粮食之所以不够是农作物产量低,农作物之所以产量低,是土壤缺氮磷钾。
而古人又不知如何制作氮磷钾肥料,才导致一直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阮卿当时还特意咨询了一下朋友,植物缺氮磷钾的各种表现。
想起往事,阮卿再仔细对比欧逸珩和户部几个官员说的症状,便告诉他们,大熙的土壤缺氮磷钾。
欧逸珩和户部官员,包括崔至清这个尚书都听得愣住,氮磷钾这几个字对他们而言实在过于陌生。
阮卿没有卖关子,很快将氮磷钾的意思解释给他们听。
当时在场的都是农植方面的专业人士,阮卿稍一解释就懂了。
他们顾不得去想太后为什么会知道如此生僻的知识,只下意识的追问,该如何改善这个问题。
阮卿仔细回想了一下,用土方制作氮磷钾的方法,现这个法子只适用于少部分的试验田或者菜地,大规模推广根本行不通。
就说了鸟粪和拓展贸易的事。
崔尚书听完之后,整个人都激动了。
他这个执掌国家钱袋子的户部尚书一直很穷,大熙需要钱的地方太多,进钱的地方又实在太少。
最近几年大熙的年景都不太好,需要救灾的地方无数。
边境还有虎视眈眈的敌人,几十万大军常年据守边境,要钱要粮。
官员俸禄要钱,工部修河道,搞各种建设要钱。
皇子们还要搞内讧。
而大熙国库的收入来源除了税赋,就是盐引、糖引。
税赋分商税和农税。
大熙的商业不算落后,但和达也扯不上多大关系。
整个国家的商业税赋加起来大约能占到国家总税赋的六分之一左右。
盐引和糖引占六分之一,其余的全靠农税。
问题是大熙许多手握无数良田的勋贵士族不需要交税,需要交税的都是普通百姓。
老百姓手头上的田产不多,粮产又低。
哪怕他们一年到头大多时间都吃不饱饭,能交上来的税赋也有限。
国家若在这个基础上再加赋,那就是逼老百姓造反。
税赋无法提高,开支却一样少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