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為在上之黨,在下之黨?」趙瀚問道。
張岱說道:「居廟堂者,為在上之黨;處江湖者,為在下之黨。在上之黨稟國政,在下之黨為輔助。然而,以黨爭而論,在上之黨為禍輕,在下之黨為禍重。一個在上之黨,是無數在下之黨利弊合之,所行之事亦為無數利弊之聚合。」
「妙哉!」趙瀚拍手讚嘆。
這話是說,一個黨派有當權者,背後站著無數在野的黨人。
黨人一旦當權,言行就不能代表自己,而是代表身後無數黨人的利益。即便君子當了黨魁,也被無數黨人的利益所左右,根本就不能按照自己的心意來施政。
張岱拱手說:「總鎮,此非吾之言論,只在引用候朝宗的《朋黨論》而已。」
侯方域看得這麼透徹?
趙瀚不知道,《朋黨論》是侯方域少年時寫的文章。
「候朝宗何在?」趙瀚問道。
陳子龍回答說:「北京。」
崇禎正在頒布「贖罪令」,只要家屬交夠了銀子,就可釋放詔獄裡的罪臣。
侯方域這次沒來江西,到北京交銀子贖爹去了。
又有一個復社士子站起:「君子可結社,但不可結黨!」
趙瀚笑道:「請自報姓名。」
復社士子說:「夏允彝,字彝仲。」
這是夏完淳的親爹,此前在福建當知縣。前段時間舉城投降,由於官聲極好,救活百姓無數,因此可以直接做縣丞。但是,必須到白鷺洲書院進修!
夏允彝和陳子龍是好友,但兩三年不見,兩人觀點相差極大。
隨著大明社稷日暮西山,東林黨、復社內部也在反思,很大一部分人變成「調停派」。
即調停黨爭,大家放棄私怨,一起共謀國事。
歷史上,隨著崇禎的死亡,「調停派」越來越多,都不想再搞黨爭了。但當權者卻不願調停,已是不死不休的局面,夏允彝和張岱都堅決主張調停。
等到弘光小朝廷覆滅,「調停派」變得更加徹底,認為君子不應結黨,朋黨必然禍國殃民!
夏允彝繼續說道:「君子不黨,黨必有禍。一旦形成黨爭,萬事非黑即白,於國於民有何益處?」
「君子不黨,小人卻會結黨,排擠打壓之下,則滿朝盡為小人!」陳子龍反駁道。
兩個昔日好友,當著趙瀚的面,就那樣吵起來。
剛開始,趙瀚還在笑,因為復社分裂了,而且是思想根源的分裂。
突然之間,趙瀚笑容消失,他想起自己的大同社。
如果建國之後,天下全都是大同社成員,那跟沒有大同社有何區別?
肯定會變成那樣的,大同社今後占據高位,所有人都打破腦袋往裡鑽,最終人人都是大同社之人。到時候,大同社就是儒教,儒教就是大同社,兩者將難以區分彼此。
既然這樣,那還要大同社作什麼,直接改變儒教不行嗎?
或者說,直接把儒教變成自己想要的樣子!